11月9日,由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会、西安市结构性心脏病分会、中国心血管健康联盟、心血管健康(苏州工业园区)基金会联合主办,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承办的心源性卒中介入预防论坛暨第四届肺动脉高压多学科诊疗会议在古都西安成功举行。在随后举行的西安医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全委会会议上。第一届主任委员张玉顺教授作上届委员会工作报告。
经选举,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张玉顺教授当选为西安医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分会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西安市第四医院谢芳元、西安市儿童医院王垒、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李成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范粉灵、延安大学咸阳医院吴栋梁教授选为副主任委员。
众所周知,卒中是首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会主委、西安交大一附院结构性心脏病科主任张玉顺教授介绍,我国现有卒中患者1300万,每年新发病例约250万,其中心源性卒中及不明原因脑卒中约占40%。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及介入诊疗技术的发展,卒中与心脏的关系越来越紧密,卵圆孔未闭(PFO)、房颤产生的左心耳血栓、心脏瓣膜病、心力衰竭等等心脏原因,都与卒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会心肺血管委员会主委、西安交大一附院结构性心脏病科副主任医师范粉灵表示,有鉴于此,本次会议结合ESC心源性卒中的最新进展,邀请国内外著名的心血管内科、神经内科、呼吸内科、风湿免疫科等领域专家莅临讲学,全面展现和交流结构性心脏病诊疗、心源性卒中防治、肺动脉高压诊疗领域取得的新成果、新进展与新趋势,重点解析国内外PFO与卒中、房颤与卒中、心源性卒中的药物预防及肺动脉高压多学科诊疗最新研究成果,对热点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和经验交流,共同讨论临床疑难复杂病例,学习标准化肺动脉高压诊疗体系。追求学术共识,提高临床水平,进一步提高我国心源性卒中及肺动脉高压诊疗水平,明确结构性心脏病发展方向 。
张玉顺,医学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国内著名心血管介入治疗专家,现任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结构性心脏病科主任,博士生导师。
任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心脏学会主任委员、中国医药信息学会心功能学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血管分会结构性心脏病学组副组长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循证预防医学专业委员会委员、西安医学会结构性心脏病学会主任委员,《心脏杂志》副主编,《中国医师进修杂志》、《临床军医杂志》和《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等杂志的编委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特邀编委。
1984-2006年在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心内科工作,两次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和教授,多次军队和省科技进步奖项。
2006年以优秀科技人被才引进西安交通大学,2012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从事心血管疾病诊疗30余年,擅长各种心脏血管疾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特别是心血管病的介入诊断和治疗,对结构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特别擅长,创造了多项世界和国内第一。先后在国内百余家大型医院指导工作,为国内外专家进行手术演示,已完成介入治疗上万例。
近年主要集中研究心脏与卒中的关系,2001年张玉顺教授结合国外研究进展,首次在国内介绍卵圆孔未闭与反常栓塞的关系,并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和探索。2012年10月美国TCT会议公布了卵圆孔未闭与脑卒中的最新研究成果。张教授同时在西安召开的长安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上介绍了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我国学者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此后,在西安连续召开了三界“心脏与卒中”论坛,心内科、神经内科、影像诊断科医师相互交流卵圆孔未闭与反常栓塞的进展、争议及防治经验等。
最终于2015年由张教授执笔写了《卵圆孔未闭处理策略中国专家建议》这一共识。2016年初,由张教授主编的国内第一本卵圆孔未闭相关书籍《卵圆孔未闭与心脑血管疾病》出版。2014年完成了西北首例左心耳封堵预防房颤卒中。主编专著7本,参编专著10本,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主持陕西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多项项,参与国家科技攻关计划2项。1项。
编辑:李欢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第四届中国西部肺动脉高压多学科诊疗大会召开 下一篇:国际合作精准医学研究中心落户西安交大一附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