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以来,222位省医人驰援2所定点医院,先后在6个病区开展新冠肺炎重症患者、普通患者和入境患者的救治工作。一批90后、95后新生代力量,以“后浪”可畏的姿态“C位”出道,展示了新一代青年医务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务实、勇敢、肯吃苦,也有活力、有个性、很感性。当这群平均年纪不足26岁的年轻人与新冠正面“交战”,隔离病区里又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医疗队最小、最亮的那颗星
陕西省人民医院支援定点医院第三批医疗队负责院感的马甜,多次提到24岁的田甜。她说,“眼前这个98年出生、全队年纪最小的小姑娘深深鼓舞了我,她就像夜空里最小却最亮的那颗星。”
收到“心中的榜样”对她的夸奖,田甜很激动,“马老师夸我,我好开心。满分10分,我给自己打8分吧。虽然也有不足,但我尽了我最大努力,我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
能干、老练、不怕累、肯吃苦。队友们在描述田甜时,常常提到这些词。
“她总是穿戴合格后,第一个进入防护区,好像一点也不害怕。”马甜回忆起第一次与田甜交班时候的场景,“她会细心查看每一个病人,耐心回答她们的问题,不断观察、巡视、送饭、打水,每一项护理都格外认真,消杀的时候也总是不怕脏不怕累地抢着干。”
田甜笑着说:“我可能真的有点‘工作狂’,不想恋爱,只想搞事业。年轻人还是要努力工作才对,我不反对加班,也不‘躺平’养生。”
工作中的田甜还很“好强”。有一次在给患者收集血液标本的时候,她没能一次将患者的血液收集到位,患者说有点疼。“由于防护要多戴层手套,手指就没有平时那么灵活,我那天就在房间里练习,一直练一直练,不想给他们再多添一点痛苦了。”
每次给病人送饭,田甜都会“附赠”一张可爱的便签纸。她会把“吃好、喝好”留给年龄大的赵大爷,“既来之,则安之”送给焦虑的刘大妈,“拒绝emo”给同龄的小张,这是田甜想到的“最温暖的创意”。
脱掉防护服的田甜也是个重度美食爱好者和追剧者,“最近在刷《小敏家》,想喝奶茶喝不到,能吃到虾、玉米和土豆的那天,是最开心的一天。”她说,“安静下来的时候也会对自己的一天做下复盘,比如说学到了哪些为人处事的态度和方法,怎么才能更有效率地推进工作,保持学习对我来说很重要。”
1月12日,田甜在隔离区度过了“目前最难忘的一个生日”。刚满24岁的她在微信上朋友圈里分享了收到的礼物、长寿面还有蛋糕,她写道“愿我们都能平安回家”。那天晚上,她开心地一个晚上没睡着,“我特别期待解封的那一天”。
年纪最小的重症队护理组组长
27岁的张龙龙,是陕西省人民医院重症医疗队护理一组的组长,也是组长中唯一的一个“90后”。
多年的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经验使张龙龙在这次抗疫过程表现得格外出色,在他任组长期间,无不良事件、无院感暴露发生。他谦虚地说道:“其实关于病人管理分配方面,我觉得还可以做得更好。”
重症医疗队作为新冠肺炎救治团队中的“王牌”战队,工作强度和感染风险都非常高。
1月15日,根据省市疫情防控指挥部的指令,张龙龙所在的陕西省人民医院支援定点医院重症医疗队,在六个小时之内完成了病人的交接,赶赴另一所定点医院重症病区。身为小组长的他,脚步快得都快飞起来,迅速了解新病区布局和环境,详细掌握每位重症病人情况,不停开会、统筹与协调。“不同医疗队之间的工作流程不太一样,病人情况也都比较重,那天早上7点出发去医院,8点进入病区,出病区已经下午4点半了,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天。”他回忆道。
谈及这段抗疫时光,张龙龙有不一样的体会。“近距离接触了很多专业能力很强的大咖,深刻明白了在传染病患者救治中,‘院感是第一位’这句话的意思,无论是在认知还是专业能力上,自己都有了很大提升。”他还特别提出,“高压的工作环境下,年轻一点的队员要多开玩笑,活泼一点,调节下气氛,这项工作也很重要。”
工作上的张龙龙积极、乐观。但偶尔也会经历“破防”的瞬间。
封控初期,得知家里物资匮乏,且90多岁高龄的爷爷需要各种药品,他的心情格外差,懊恼又自责“自己不在他们跟前,什么也做不了,只能干着急”。
患者刘奶奶病情稳定后要转入普通病区,临走时对他说:“孩子,你穿着防护服我也看不到你的脸,我要转出去了,能抱抱你不?”这直接戳中这个27岁大男孩的“泪点”,他直言:“院感要求我不能拥抱奶奶,但心里既感动又难受。”
休息的时候,张龙龙还继续保持着平日的习惯,跟着KEEP做运动,看篮球赛。“等到疫情结束了,想回家吃一碗妈妈做的手擀面,然后跟未婚妻把婚期定下来,她现在也在一线。”张龙龙说起他回家后的计划。
编辑:刘雅婷
相关热词搜索: 年龄最小 一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