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抽组的40人,请今天早上7:30在门诊二楼体检中心集合,随时等待出发命令!”
12月25日,星期六,飘了一夜的雪,把大地裹得严严实实。天微微亮,医专附院人就已经开始全部忙碌起来,而这样的忙碌却又是那么平常和平静,没有些许忙乱、没有丝毫慌张,忙忙碌碌却井井有序,和医专附院人平日上班的样子一模一样。
早7:20,40名队员已经全部端坐在会议室里,耳熟能详的再培训、再交代,没有人交头接耳、没有人窃窃私语,瞪眼看着、竖耳听着,仍然害怕错过任何细节;讲台上,检验科易建华主任、院感办周利侠主任对所有的内容虽然已经了然于心、倒背如流,却仍旧娓娓重复,反复强调。
中午12:00,所有队员陆续出发,学校、乡镇、社区、村庄,各个点位,一般两个,多的三四个,甚至有的就一个,防护服上的雪抖了又抖、护目镜上的雾擦了再擦,个高的雷敏弯着腰、瘦小的张睿踮着脚,庄园的双手冻得通红肿的戴不上手套,还有很多人害怕上洗手间耽误采样不吃饭,等等等等……,40名队员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所有人用着不同的方式展现着我们医专附院人的仁心大爱,书写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全院无休、全时无休”,这是杨杰院长对我们医专附院人的基本要求,也是我们所有医专附院人在这场大考面前共同的回答。自本轮疫情爆发以来,我院全体干部职工始终坚守在抗疫一线。
党办主任宋文燕,一位80后的母亲,和医院一起长大的人,丈夫是学校的老师,由于学校封控,家里9岁的孩子只能靠她一个人照顾,兼着医院的文印员、打字员,平常就是医院里最忙的人,疫情突发,各级的指示、通知杳然而至,最少的一天也有十几份。疫情防控一个萝卜一个坑,她大包小包、行李箱,狠心把娃送回了农村老家,没有暖气空调,没有wifi网络,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大冷的天娃娃只能窝在炕头写作业,到别人家里上网课,杨杰院长知道了都忍不住劝她回家看看,可她却毅然坚守在战斗岗位。
孰轻孰重?在家看娃放心不下工作、人在单位放心不下孩子。而像这样的80后,在我们医院还有很多很多,已经成了我们医院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
医务部副主任刘志宏,90后的大男孩,我们都喜欢叫他幕后英雄,医务部人少事多,主任刚刚来,很多担子都压在他身上,医院的医疗工作他得管、核酸采样的人他得选……,由于天气变化等原因,支援保障分队出发时间很随机、人员也很分散,他常常是大半夜的挨个给科主任打电话、给保障队员做工作,甚至很多时候都是亲自把保障队员逐一送到指定点、安排好,采样完了再接回来。
外联部、保卫处积极协调驻地公安确保医院正常工作秩序,后勤服务中心全力保障医院水、电、暖供应,设备物资科多方筹措物资保障,等等等等……
相对于行政职能部门,更苦更累的永远是在临床一线的医生护士,他们默不作声,默默无言,却一直用实际行动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用自己的无私无畏告诉每一个人:“我们都在,我们能行,我们也一定能赢!”
心内科主任医师杜志桢,从事心血管临床工作40余年,原是某县级医院的院长,退休以后来到我院,多次拒绝女儿好意,把女儿定好的飞往北京的机票退了又退,一直坚守在工作岗位。疫情突发,原来每天下班回家的他,临时休息室成了他的家,吃在医院、住在医院、工作在医院。“娃娃们每天都要出去采核酸,我年龄大了去不了,我在科里把病人操心好,让娃娃们少操心”,大爱人间,朴实无华。
“大家都这样的,我们没有什么特殊的。”王钦欢、闫丽蓉,体检中心的90后,两个人的孩子都不满两岁,人们口中的小护士,却是抗疫工作的排头兵,次次支援她们都是踊跃报名、冲锋在前。12月18日晚零时,两个人奉命到达某社区核酸采样点,根据分工,凌晨1点投入工作,深夜的点位,两个人的坚守,一个、两个……,来的人大都从床上醒来,星星散散却驰而不绝,一个小时、两个小时……,早上八点可以换班休息的她们,看着越积越多的人群,勉强扒拉了一口饭,又坚守到中午。
急诊绿色通道24小时、核酸采集检验24小时、孕产妇绿色通道24小时、小儿急救24小时……,门诊正常、手术正常、检查正常……,呼吸内科、神经外科重症监护室人满为患,全院危重病人不断增加……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终身纯洁、忠贞职守”。大“疫”当前,每一名医专附院人都铆在自己的岗位上,不管是医院领导还是普通员工,医生护士、保安保洁,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践行着入职时的誓言,怀德尚善、博爱致远,疫情面前,我们逆行而上,必将全心全力守护人民健康。(张胜峰)
编辑:袁毛毛
相关热词搜索: 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