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健康 > 陕西名院 > 西安交大一附院 > 正文

朱峰:在最能拼搏的年龄做最有意义的事!

西安交大一附院 交大一附院 2022-05-05 10:43:55
[摘要]4月28日,交大一附院举办庆祝“五四”青年节表彰暨创建国家医学中心青年先锋队成立誓师大会。

  4月28日,交大一附院举办庆祝“五四”青年节表彰暨创建国家医学中心青年先锋队成立誓师大会。大会通报表彰了2021-2022年度争创“青年文明号”、争当“青年岗位能手”暨第五届“明日之星”,医院转化医学中心专职科研人员、精神心理科挂职副主任朱峰荣获第五届“明日之星”(特别奖)。在誓师大会环节,朱峰作为青年代表,发表了“面向科技前沿,做时间的朋友,静待花开结果”的精彩演讲。

  他谈到,作为一名科研工作者,做科研的初心就是探究科学原理的好奇心。他说到,之所以选择开展精神疾病的基础与转化研究,是由于精神病人的悲惨人生深深震撼了他,同情与悲悯触动他最纯粹的良知......

image.png

  面向科技前沿 做时间的朋友 静待开花结果

  我是转化医学中心专职科研人员和精神心理科挂职副主任朱峰。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面向科技前沿,做时间的朋友,静待花开结果”。我在2013年博士毕业后来一附院工作,今年是第9个年头。2020年,我来医院工作的第7年,我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成为基金委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中级职称的优青获得者。2020年底,我被学校聘为A类青年拔尖人才,并获得教授职称,实现了同龄人羡慕的职称跨越。2021年我又获得年度优秀青年科研工作者、青年岗位能手和明日之星的荣誉。

  尽管在工作中有一点成绩,但现实中青年人遇到的问题,我也都遇到过,迷茫过、绝望过、踌躇过,失落过。在即将迎来中国共青团百年华诞的重要日子,很荣幸能站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一个青年科研工作者的酸甜苦辣。

  古语云 “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一念结一果,一果开一林。”种什么因、得什么果的自然界法则在科研领域同样适用。我刚工作时,国内的科研氛围还相当浮躁,一些能快速高产发文章的套路很受追捧,时常能听说某某一年发了10多篇SCI文章。在这种氛围下,如果急功近利,很容易随波逐流,加入“灌水”发文章的“伪科研”队伍。从早年的Plos One、到Oncotarget,再到Medicine,多少期刊变“水刊”的背后是SCI指挥棒下火急火燎的中国学者。

  今天面对很多青年同事,特别是立志从事科研工作的同事,我想问一下大家,你做科研的初心是什么?职称?绩效?还是对科学的兴趣。初心是我们为什么出发。我非常肯定,我做科研的初心就是探究科学原理的好奇心。而之所以选择开展精神疾病的基础与转化研究,是由于精神病人的悲惨人生深深震撼了我,同情与悲悯触动我最纯粹的良知。

  第一次接触精神分裂症患者是博士时候去基层的福利院调查,经过两道类似监狱的铁门,看到的是一群神志涣散、精神衰退的病人,仿佛一群被社会抛弃的人。我也见过一些精神分裂症患者,被家人囚禁,生不如死。尤为深刻的,是一个父亲,悲痛的跟我说他临终前一定要把自己患病的儿子也带走,让他不再遭受折磨和歧视,想让家里其他人能过几天安静日子。面对疾病给患者和家庭带来的深重苦难,从事该研究的我被深深刺激,立志要征服这个疾病。

  我将目标定为解析精神疾病核心机制,发展新的治疗手段,这一重大医学科技前沿。我认为 要发展新的治疗技术和药物,仅仅在实验室与细胞和分子为伍 是不够的。精神疾病的动物模型不好,要揭示疾病机制,就要以病人为研究对象。于是,我选择加入精神科研究团队,与马现仓教授一起开展研究。研究起初,我意识到自己对该疾病的认识只停留于书本,于是决定深入临床,参加马老师一周一次的大查房,一段时间后与临床大夫一起探讨临床研究没有了障碍。从基础到临床,从实验室到病床旁,作为专职科研人员,我后面很多研究灵感都得益于那段深入临床的耳濡目染。

image.png

  有了做一流原创的临床转化研究的初心,如何把宏伟目标落实落地,我的想法是:选择能力范围内的最大课题

  “能力范围内,给自己最好的”,这个道理用到科研选题上同样适用。明确一个能够深挖下去的研究方向,在这个方向上培养一支队伍,形成自己的研究优势,这是我们团队形成后的当务之急。

  找到一个能够支持我们团队和学科发展的重要问题,还要在我们有限的资源下解开这个命题。2015年,我察觉一些零星的证据开始提示精神疾病存在肠道菌群紊乱。这是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但能不能走下去,我很犹豫。当时菌群在各种疾病中的研究仍较初级,肠-脑轴仅仅作为前瞻性的观点被讨论。甚至,一些专家觉得肠-脑轴是无稽之谈。马现仓教授鼓励我放下包袱,先系统评估,再科学决策。经过仔细研读文献,特别是与开展过相关研究的华大基因研究院的专家交流后,我们对肠-脑轴研究的信心增加很多。当时的评估是:很前沿、很原创,风险很大,投入很大,回报也可能很高。

  做不做,怎么做?要么小步快跑,选择用16S rRNA 测序,好处是花费少,稳扎稳打,缺点是技术不够好,可能在这个激烈竞争的领域内错失先机。要么孤注一掷,投入全部资源做宏基因组测序,但代价很大,如果失败,可能“血本无归”。那会儿对肠-脑轴的“投资”,就好像签了“对赌协议”,风险与机遇并存。 关键时候,马现仓教授拍板,对我说,“就做宏基因组测序!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敢于亮剑才有成功的可能。”

  虽然信心很足,无奈资源太少。做宏基因组预计花费要130万,但我们的经费只有一个零头,30万。先跟公司赊账吧。与多家公司协商后,一家公司看在我愿意把家里房子抵押的魄力上,答应让我们先交一点首付,就启动实验。后面几年,马老师多次拿私人钱款补贴我们研究。正是这种破釜沉舟的决心,鼓舞了团队每名成员。接下来的四年,大家都以项目为中心,加班加点,超出预期完成了项目内容,而且最终完成的实验规模,比初始计划的多了约两倍。

  还要下定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决心

  促使我们孤注一掷在一个研究方向上坚持多年不动摇的因素,是马老师倡导的静下心来甘于坐冷板凳的研究态度。既然选择了长线研究,就要放弃短平快出成果的念头。启动项目的前五年,我们团队成果非常少。大家每天干的风风火火,一年到头却没有文章,难免有泄气的时候。这种情况下,马老师总是鼓励我们,风物长宜放眼量。国家和医院需要的是能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那种简单模仿,简单追踪的研究不做也罢。

  尽管团队拼尽全力,但面对如此具有挑战性的研究项目,进展还是比预期慢了很多。令人担忧的是,在项目进行两年多后,一篇基于简单16S rRNA测序的精神分裂症肠道菌群多样性研究在精神分裂症研究领域的经典期刊发表,说明同行们已经行动了起来。这个研究范式,是我们当年放弃的,我们希望用更全面的宏基因组图谱描绘疾病肠道改变特征。我们担心的小文章来“捣乱”还是发生了。此后的两年多,我的神经是紧绷的,一段时间我经常做噩梦,梦到我检索出相似的研究发现,我们功亏一篑。但是该来的还是会来。2019年初,在文章投稿过程中,我得知一位同行应用不同动物模型做了和我们相似的研究,文章已投到《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很快会发表。尽管我们孤注一掷,投入了全部家当,但是遭受了成果可能被抢发的困境。一路走来,曾经在心里有过很多次这种情况发生的假设,真的发生的时候,我反而却平静下来。

  那段时间我和马老师反复推演,最后还是决定不要被这个抢发打乱阵脚,按原有思路继续下去。支持我们的信念是,尽管研究目标相似,但是明确“菌群在精神分裂症中作用”这个重要问题有两个“背靠背”的研究不是坏事。我们也坚信在具体机制上我们可能找到了不同的线索。最后的结果如我们所料,两项研究都顺利发表,两项成果均被同行公认,得到了分别的述评与赞赏。

  一路走来,没有强大的逆商和韧商 我们坚持不下来

  经过八年发展,我们在精神疾病肠-脑轴方面的成果,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认可,学界公认我们开辟和拓展了分裂症研究新的领域和方向。在马现仓老师的带领下,除肠脑轴研究外,我们团队,又拓展出基因组与遗传、类脑器官和非人灵长类疾病模型、以及神经免疫等研究方向。我们现在是国际最大精神疾病研究联盟PGC的成员单位,也是国际精神疾病研究排名第一的Broad研究所Stanley精神疾病研究中心的深度合作团队。在此之前,上述机构在中国的成员与合作单位只有贺林院士团队一家。继3年前,我们在Nature Genetics上发表精神分裂症遗传研究成果后,上个月我们与国际同行解析的精神分裂症罕见疾病的成果发表于Nature杂志。

  前不久,我们收到亚洲精神分裂症协会主席的邮件,他对我们最近发表在《分子精神病学》杂志上的关于精神分裂症的细胞免疫异常机制的工作给予高度赞扬,并邀请我们在今年的神经分裂症亚洲论坛上做一场特邀报告”

  当前精神疾病从基础发现 到临床成果转化仍旧困难重重。在一系列基础研究突破之后,我们团队在临床转化上给自己定了新目标,就是要研发出针对精神神经疾病 “脑肠轴”的活体生物药。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肠道菌群是一座金矿,只要方法得当,是可以挖掘出治疗多种疾病的良药,精神益生菌和精神疾病活体生物药的前景获得主流学界的认同。

  我在美国访学的时候,经常路过一家开发肠脑轴活体生物药的初创公司,他们已经研发出多个有治疗孤独症和焦虑抑郁障碍的潜力的单菌株。在基础研究上,我们和国外处于同一起跑线,但在产品研发上,我们已经落后国外的活体生物药公司好几年。如何让中国的活体生物药能够像新能源汽车一样引领世界,发展精神疾病新一代活体药物,这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科学家的历史使命,我们团队正在夜以继日的推进多个精神益生菌的临床前研究,我们会全力以赴。

  在科技强国的时代背景下,在医院创建国家医学中心的时代洪流中,我将为医学科研事业奉献自己的全部才智,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用创新药物造福患者与社会。  (西安交大第一附属医院)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在最能拼搏的年龄做最有意义的事!

上一篇:用奋斗担当 书写救治生命的青春华章 下一篇:陕西省宫颈癌诊疗与筛查研讨会在西安举行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