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健康 > 健康资讯 > 正文

从“带状疱疹后遗症”到“致命元凶”——一例罕见周围神经病的生死突围

健康资讯 陕西省人民医院 2025-06-25 17:01:45
[摘要]在神经内科,周围神经病并不少见,但导致患者快速四肢瘫痪、甚至命悬一线的病因,往往扑朔迷离。
23d98632d2eaafaefa7ccce0695e295c.jpg

  在神经内科,周围神经病并不少见,但导致患者快速四肢瘫痪、甚至命悬一线的病因,往往扑朔迷离。57岁的王女士(化名)的经历,就是一场与“隐匿杀手”惊心动魄的较量,至今让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记忆犹新。

  初诊疑云:是“带状疱疹”惹的祸?

  2023年6月,王女士被家人背着送入我院神经内一科。此前两个月,她饱受带状疱疹折磨,伴有发热、消瘦,更严重的是双下肢远端越来越没力气。在当地医院治疗无果后,家人抱着最后的希望将她转至我院。入院时,王女士已无法行走。

图片

  “当时,患者和家属都倾向于认为下肢无力是带状疱疹的后遗症——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主管医生袁婕副主任医师回忆道。然而,常规的“抗病毒、营养神经”等对症治疗都未能阻止病情的发展。更令人忧心的是,入院后的肌电图检查结果显示:周围神经损害严重,许多波形甚至消失,提示神经损伤在快速进展,病情极其危重!初步诊断指向“周围神经病”,但背后真正的“凶手”又是谁?

  病情急转:瘫痪加重,风波骤起

  王女士入院后不久,恰逢端午节假期。然而,就在这短短几天内,王女士的病情发生了灾难性的恶化。入院时下肢无力的她,上肢尚能勉强活动,假期结束后,竟发展为四肢完全瘫痪,肌力近乎为零!

  “前一天值班的医生说她的手还能抬,仅仅一两天时间,就全瘫了,‘恶化’速度之快令人震惊。”袁婕医生描述道。更棘手的是,在尝试小剂量激素治疗初期,患者自觉稍有缓解,但随后症状却“更重了”。这突如其来的严重瘫痪,让患者及家属难以接受。

  惊魂一刻:5分钟胸痛背后的生死时速

  瘫痪的阴霾尚未散去,更大的危机接踵而至。就在瘫痪加重后不久,王女士突然感到一次仅持续约5分钟的心前区不适,随后自述“好了”。这短暂的异常,引起了值班医生的高度警惕。“5分钟,说长不长,说短不短。万一疏忽,后果不堪设想。”医生立即为她做了床旁心电图和心肌酶检测。

  第一次心电图仅提示心肌缺血,不够典型。但前来会诊的心内二科梁磊主任医师凭借丰富的经验,做出了一个关键性决定:“等30分钟,再复查一次!”经过30分钟的等待,第二次复查的心电图清晰地呈现出急性心肌梗死的典型改变——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命悬一线!

图片

  时间就是生命,心内二科团队火速行动,为王女士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触目惊心:心脏的三支主要血管(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均存在严重病变,血栓负荷极重。“当时情况非常危急,如果不及时手术,患者几乎没有生还的可能。”梁磊主任团队争分夺秒,成功实施了支架植入术,将王女士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并在术后将她转入心内科监护室。

  迷雾重重:多学科会诊,锁定真凶

  心梗危机暂时解除,但导致瘫痪和心梗的根源仍未找到。考虑到王女士的病情太过复杂:快速进展的严重周围神经病(由远端向近端累及四肢,以运动障碍为主)、突发的心梗、异常的炎症指标(血沉极快),以及提示自身免疫病的抗核抗体阳性……这绝不是单一疾病所能解释的。

  神经内一科组织了多次科内讨论,并启动了强大的多学科协作(MDT)机制,前前后后组织了十余次会诊。面对疑难,医院果断启用了院内外专家资源,结合所有检查资料,给出了关键性诊断:患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重度活动;并且指出,这是一例急性、重症、致死性的SLE,能救回来实属不易!

  SLE正是引发王女士一系列危重病情的“元凶”——包括极其罕见的、导致快速四肢瘫痪的严重周围神经病变,以及作为SLE严重并发症的急性心肌梗死(其源于长期未被识别的血管炎基础)。

  救治启示:警惕“不寻常”背后的罕见可能

  真凶锁定,治疗方向豁然开朗。明确了是重度活动的SLE作祟,治疗方案立刻调整:在严密监测下,果断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同时,继续进行营养神经、支持对症治疗。

  在风湿免疫科的接力治疗下,王女士的病情终于迎来了转机。她体内的炎症被逐步控制,受损的神经开始缓慢修复,肌力也一点一点地恢复了。从卧床不起,到能在搀扶下站立,再到迈出第一步……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辛,但康复的希望从未熄灭。

图片

  作为这例患者的经治医生,回顾整个跌宕起伏的诊疗历程,袁婕感触颇深:“这位患者既往无SLE典型症状,入院指标也非‘教科书式’的阳性,诊断过程异常艰难。这也提醒我们:‘免疫介导’仅是起点,深挖具体病因——尤其是结合‘自身免疫’这一关键突破口进行系统性、动态化排查——才是诊疗的核心。必须将这种‘警惕非典型、深挖免疫因’的思维固化为诊断此类复杂神经疾病的常规路径,才能更早揪出隐匿的‘真凶’,避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让更多患者少走弯路、重获新生。”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安交大二附院完成世界首例3D打印可动人工椎体颈胸交界处植入术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