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在兰州大学毕业后,施育鹏就进入了西京医院消化内科工作,这一待就是14年。
这期间,他先后跟随刘杰教授、王新教授、聂勇战教授等消化专业领域的大咖学习专业知识和为医精神,擅长双气囊小肠镜、单气囊小肠镜,单人、双人小肠镜的检查及治疗。
2020年8月1日,施育鹏选择了西安市红会医院,担任消化内科副主任。他说这是自己的“首次创业”,这个过程是艰难的,但自己有信心去克服,做最好的自己,为更多的患者。
施育鹏在内镜室
过往14年 积累+历练
“西京医院的平台很好,对我的影响也很大,无论是工作经验、专业知识,还是专业领域的视野和见地都有很大的帮助。”施育鹏坦言,在西京医院消化内科的这14年,也是自己不断积累和历练的14年。
回想起过往,要说对自己产生影响最大的,施育鹏觉得:“一个是开阔的视野,一个是硬朗的作风。”
首先是视野。
在大的平台工作,一方面是对专业知识领域的汲取,在这里你可以接触到很多罕见的病例,也能学习到不少高精尖的技术,甚至在一些病例治疗方案的探讨上,大咖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都是值得学习的,这样自己在专业领域的进步会相当快,另外一方面是来自专业领域的自信,这种自信是一种对专业知识的自信,同样是一种对团队和对自己的自信,有了这种自信,你在工作中会有很大的收获。
“有了这样一个学习工作经历,你再学习,再工作的时候,那种感觉是不一样的,更多的是一份自信,一种学习能力。”施育鹏认为,这种经历,不光是现阶段工作方面的获得,对自己整个职业发展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其次是作风。
虽然施育鹏没有部队院校学习的经历,但对于他来说,受到工作氛围的熏陶和身边人的影响,他已然养成了吃苦耐劳,雷厉风行、争分夺秒的工作作风,而他也以军人的风格严格要求着自己。
一个人最大的胜利就是战胜自己,在红会医院消化内科工作一年有余的施育鹏已很好地融入到了新的团队中,而在西京医院历练的这14年经历,也成为了他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更进一步的宝贵财富。
施育鹏与同事讨论病例
未来已来 干劲+破圈
始建于1911年的西安市红会医院,如今已是全国三大骨科中心之一,同样奏响了“西部骨科航母”的崛起强音。这样一所以“骨科”为主的医院开设消化内科,对于没来红会医院之前的施育鹏而言,也有过担心。
“来之前,确实有过担心,担心以骨科为主的红会医院开设消化内科,是否有病人,病人是否会信任,会不会来了之后没事干。”施育鹏说:“我就害怕来了之后没事干,逐渐就‘放空’自己了。”
实际上,最近几年的西安市红会医院在巩固骨科权威品牌的同时,积极引进人才,抓好特色技术建设,以特色专科引领,加强科室协作,带动综合科室全面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大骨科,强综合”的现代化三级甲等医院为患者提供更加高效、便捷、优质的医疗服务。
西安市红会医院消化内科于2020年8月3日正式开科,目前科室设有床位19张,专家团队都是从西京医院引进的,包含8名医生,10余名护士,在临床方面拥有十分丰富的经验。
“科室刚开的时候,病人不多,但随着工作的开展,团队的建设,口碑的积累,门诊和住院病人越来越多了,有时候经常要到晚上八九点才能处理完工作。”施育鹏告诉记者:“没想到会发展这么快。”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对于擅长小肠镜技术的施育鹏来说,他想去学习更为广阔的领域,此前在西京医院的时候,学科划分更为精细,而在红会医院遇到的消化道相关疾病的患者,年龄跨度、疾病分类都相对比较复杂,所以也要求自己掌握更多的知识范畴。
对于医生来说,学无止境,在学习中工作,在工作中学习,是一种常态。施育鹏说,在新的领域要去探索,要学习,小肠镜技术要更进一步,超声内镜要去探索,ESD还得继续努力。要有一个好的状态,选择自己的重点发展方向,来更好地服务患者,为更多的患者减除病痛。
未来已来,相信施育鹏的努力会在行业破圈,也相信他所在的消化内科团队会继续夯实西安市红会医院的特色学科发展,不断满足广大患者和群众对医疗服务的多元化需求。
华商网记者 袁毛毛
编辑:袁毛毛
上一篇:西安市红会医院成立疫情防控督导组 下一篇:闫景全:退役不退“医” 坚守为民服务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