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春芳,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科主任。现任西安高新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学科带头人,西安高新医院伦理委员会主任,延安大学特聘副教授,该科室是医院重点学科。曾连续十几年获得医院及集团‘“先进集体”、“优秀团队”。荣获2020年陕西省(抗疫)“先进集体”。荣获2020年西安市卫健委第三届医师节“最美医生团队”。荣获诚信中国联盟“全国患者喜爱的医疗团队”。从事临床工作42年,工作认真负责,潜心钻研业务,技术精湛,服务热情周到,是深受患者喜爱的医生,近十几年来均获得医院、集团“先进个人”和“优秀管理者”。2018年获得西安市“最美医生”光荣称号。2020年获陕西省“优秀医生”光荣称号。多次进修深造,发表论文20余篇,曾获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擅长:在急、慢性咳嗽、气喘、胸闷、不明原因发热、支气管哮喘、慢阻肺、间质性肺炎、肺小结节、肺癌等方面的诊治,均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任职:西安市呼吸结核委员会常委;陕西省抗癌学会化疗组常委;西安市呼吸结核学会常委;陕西省保健协会常委;陕西医师协会睡眠医学学组委员;陕西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专业委员会常委;陕西省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鉴定专家。
01温度与能量
最近,西安高新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安抚病房“火了”。这是呼吸重症监护室里两个相对独立的单间,能够满足生命垂危老人临终前与家属同室守望的需求。
与普通监护室家属不能进入的规定不同,这个独立空间仿佛有魔力一般,需求量源源不断。
它的魔力到底在哪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张春芳主任的说法引人深思——
“恶疾向来不仁慈,有的人临终前,特别希望同家人在一起;有的人为生计奔波一辈子,很少在老人跟前陪护过,这时就想,自己还能为父母做些什么。这样的需求比想象中更多,我们专门腾出空间,满足这些愿望”。
安抚病房的运行,让她深刻体察着与生死、与医疗密切联系的一切。在患者生命之火即将熄灭时,再添一把这样温暖的柴火,或许是慰藉。
她见过因母亲病危嚎啕大哭的壮年男子,因父亲病倒下跪求医的女儿……这样的情形她看过很多,中年人的崩溃就是这样简单,呼吸科医生的使命也是这样简单——张春芳正是这样一边挽救生命一边散发能量。
对家属恳切的呼唤,她既同情,又把它当作是一种鞭策。这是她对诊疗艺术的总结——要做有温度、有干劲儿的医生。
02队伍与耕耘
有温度、有干劲儿,这样的诊疗艺术,也是西安高新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素养的凝练。
下方的图片是今年医师节前夕科室医生们的留影纪念,古话“相由心生”很好地体现在其中。温和、眉开眼笑、身形挺拔,单就如此亲和的形象 ,便足以让人安心。张春芳介绍,多年来,科室对医疗安全、医疗质量、医疗服务严格把控,19年来科室从未发生过医疗事故,医疗投诉少之又少。
△819医师节特别纪念 摄图/田宇菲
追问起他们,哪些是职业生涯中轰轰烈烈的事,难逃2020年与疫情相关的话题。
2020年,疫情蔓延,面对国家号召,科室将使命高高举起,共有3名人员主动请缨支援武汉,先后组织7人前往市公共卫生中心支援抗疫工作。同时,张春芳担任高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医疗组组长,春节期间24小时驻扎在指挥部,并前往高新区多家企业现场指导、督查复工、复产、复课期间的疫情防控工作。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参加2020年援湖北工作凯旋
寥寥数语无法概述过往的艰辛,但团队的奉献精神全在其中。回忆起当初负责全院门诊、住院部、发热门诊、新冠门诊、新冠病房所有患者的分诊、排查、诊断等工作的日子,张春芳仍然激动:“我当时也非常恐慌,精神几乎崩溃。从事临床工作几十年再苦再累我都没怕过,但这次的压力实在是太大了,总是怕自己考虑不周,给全院疫情防控造成重大灾难。在起初人员不到位、隔离病房不够。特别是没有核酸检测时,甄别疾病异常困难,科里的医生都很紧张,生怕从自己手中把新冠肺炎患者放走了。造成院外传播。又担心把隐性感染的病人不慎收住造成院内感染"。
胜利的果实总是会回馈给倾尽全力的人,不仅做到了院内零感染,院外零传播;而且还筛查出了两个病例,及时按照规定和流程顺利转院。张春芳说,最难的日子总算过去了,目前,在西安市公共卫生中心,科室也有骨干力量驻扎,应对可能增加的境外输入型病例风险。
▲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
这样一支敢打敢拼的团队,代表着一支先进力量。科室曾荣获2020年陕西省(抗疫)“先进集体”,荣获2020年获西安市卫健委第三届医师节“最美医生团队”,2021年诚信中国联盟“全国患者喜爱的医疗团队”等崇高荣誉。
赞扬之下仍是默默无言于平凡处耕耘,以百倍努力追赶时代的浪花。
03关怀的底色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病房里住的几乎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危重症患者、全身多系统患病,治疗难度高,医疗风险高,工作强度大。多年来,科室致力于老年群体相关疾病的抢救及治疗。其中在慢病管理中重症慢阻肺就占了很大的分量。张春芳始终坚信,人命关天,需要有关怀的底色。
张春芳曾接诊过甘肃农村一位重度慢阻肺老人,对他进行了长达5年之久的出院后的慢病管理——追踪、随访。
又一场紧张的抢救后,老人的妻子送来了两只鸡。这是数不清第几次,她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感恩。“张主任,我们家是农村的,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礼物,这个鸡是连夜杀的,新鲜”,这淳朴的话语,承载着朴素的医患情,这给了张春芳莫大的力量。
老人76岁,肺功能严重受损,呼吸费力,连活动都困难……这病跟“噩梦”一样,十多年来,让一家人陷入困境。因贫困没能及时就医,村里医疗条件有限,治疗后病情不但没有起色,反倒病情一天比一天更加严重。
儿子从曾在高新医院接受心脏手术受益的老乡处得知:“西安高新医院很好,你们可以去那里看看”。
千里求医之行,就这样开始。
▲ 工作中
“记得老人儿子驱车近800公里赶来的时候,患者已经奄奄一息,昏迷不醒,休克、心力衰竭,我们迅速组织抢救,经过及时的抢救和综合治疗,老人转危为安。之后我们加了手机号、微信。电话指导用药,跟踪了将近5年的时间,患者每年都因疾病加重住两三次医院。无论节假日还是半夜他儿子都会第一时间晚上打电话求助我们,第一时间匆匆启程来医院,几乎每次都要历经抢救。我们就提前准备,开通绿色通道”,张春芳说。
路途遥远,一路颠簸,耗费7、8小时,对一个重病老人来说可想而知,风险非常大。医护人员曾多次劝阻他们,突发疾病加重时,可以第一时间先到当地医院救治,待病情稳定后,再行转院治疗。“他们说不行,我们就是只相信高新医院,相信张主任,就要来找你们,拜托了”。
一切历历在目,她感慨着,所有的努力,至少延长了他4年的寿命……她说,类似这样以命相托的重病患者,我们还遇到很多很多,这是我们最需要关注的人群。
恰当的治疗、温润的理解、美好的医患关系,让医疗有了温度。
04冲击与沉淀
张春芳说:“我是一个平凡地不能再平凡的人,他们总问我为什么这么有劲儿,我是真的热爱这一行。因为医生本身就是奉献的职业,工作需要投入感情、投入热情”。
年少时的张春芳投身三线铁路建设,因为充满活力、吃苦耐劳,积极向上被组织推选,当了一名护士;不久因表现突出,又被推荐进入东南大学临床医学读书,便开启了之后近50年的职业生涯。先后于南京鼓楼医院、同济医科大学,西安交大一附院进修学习,一路上进的人生经历让她变得智慧、干练、敏锐。
上个世纪90年代,张春芳前往“大容量全肺灌洗治疗尘肺第一人谈光新教授的”南京鼓楼医院学习,全程参与了当时震惊全国的山阳县矽肺工人事件抢救中,学成归来后,率先在西北五省开展大容量灌洗治疗矽肺的临床研究和疗效观察。作为科研设计及实施第一人该技术获得铁道部科技进步3等奖,这些年来经她诊治过的尘肺患者不计其数。
▲ 治疗中
职业病防治工作,给了张春芳主任猛烈的思想冲击,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并能用自己的一技之长,给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困家庭带来一丝希望,便是不忘初心的体现。“当时的工作非常艰难,矽肺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灌洗后要采样,存档,进行分析,形成学术成果,才能让更多的患者受益”。
随着国家对特殊工种的关爱举措,这类病源在大幅度的减少。张春芳的视野投向了目前高发疾病门类的诊疗工作当中。
05未来势不可挡
张春芳主任在科室快速发展的基础上敏锐地看到呼吸亚专业划分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专业技术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近两年,张春芳根据团队医生的专业特点,规划并组建了6个呼吸亚专业组。(1、慢阻肺与肺心病,支气管哮喘;2、感染性疾病;3、呼吸睡眠障碍性疾病;4、呼吸重症及支持技术;5、肺癌、肺小结节诊断及支气管镜诊断、镜下介入治疗;6、肺间质疾病)其中在呼吸危重症、呼吸睡眠疾病、慢阻肺、支气管哮喘、肺癌诊治及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学组优势明显。
针对呼吸睡眠障碍疾病,她一直把“呼吸睡眠监测”的事放在心上。早在2002年西安高新医院率先开展了这项业务,这在当时能开展的医院还不多,如今市场需求日益旺盛,随着新环境的投用,又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目前,呼吸睡眠监测中心设置有一区、二区,能够满足临床诊疗需求。
▲ 气管镜下氩气刀治疗
多项“救命”技术科室也一直都在“线上”。呼吸危重症是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重要专业学组,科室的呼吸重症监护室,设有床位19张,每年收治危重症患者近800人次,优秀的团队、精湛的技术、精良的设备有效保障了患者的救治。
其中,机械通气技术、持续床旁血流监测技术、有创/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在急危重症患者的应用、支气管镜下治疗大咯血、支气管镜下氩气刀、冷冻技术治疗支气管肺癌、支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支气管镜下支架植入治疗良/恶性气道狭窄等,方方面面,只要有益于患者的疾病控制,患者的需要在哪里,他们的“触角”就会伸向哪里…
▲ 工作中
就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张春芳几十年如一日,致力于急、慢性咳嗽、气喘、胸闷、不明原因发热、支气管哮喘、慢阻肺、间质性肺炎、肺小结节、肺癌等方面的诊治。即使40多年已不知不觉过去了,但她一直保持着年轻时那一股子青春的活力。
张春芳说:“非要说我的人生信条是什么,那就是善良、诚信做人;用心、认真做事。穿上这身白大褂,就得当一个负责任的好医生”。
这便是她的“为医之道”,因为呼吸是生命的源动力,是人活着最基本的需要,所以要做有温度、有干劲的医生。
通讯员 朱天宇 熊 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