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及时总结出血热救治经验,提升学术交流层次,推广最新救治经验,为中西部乃至全国出血热救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充分保障人民生命安全,1月26日下午,由西安交大一附院东院区主办的中西部出血热救治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西安阎良举办。本次会议汇聚来自陕西、哈尔滨、上海、山西、山东、河南等二十余位感染性疾病、重症医学专家。开幕式上,西安交通大学副校长、西安交大一附院院长吕毅,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陕西省疾控中心主任刘峰,阎良区卫健局局长杨瑞萍分别致开幕词。
开幕式由西安交大一附院东院区执行院长邹余粮主持。
研讨会围绕出血热早期诊断要点、危重出血热患者救治、出血热出血机制及防止、出血热急性肾损伤等问题进行了分享交流与专题研讨。会上,西安交大一附院东院区作为陕西省出血热定点收治单位和会议主办方,分享了本轮出血热救治的成果与经验。
面临新冠肺炎疫情和出血热疫情的双重考验,西安交大一附院统一部署、两院区协同作战,多次召开出血热救治协调会,组建了以感染性疾病科、急诊与重症医学科、肾脏内科为核心的出血热救治团队,为疫情之下出血热患者的顺利救治保驾护航。
“顶配”方案救治危重型出血热患者
西安交大一附院东院区(阎良区)急诊与重症医学科是个年轻的科室。2021年10月,国内著名重症医学专家、一附院重症医学科王雪教授带领医护团队入驻东院区,整合东院区原有急诊医学科、急救站、重症医学科团队资源,成立了以高水平救治急难危重患者为愿景的急诊与重症医学科。
团队刚刚组建,挑战接踵而至。“10月起,东院区开始陆续接诊出血热病人,今年的出血热病人与往年不同的是危重型、重型患者较多。”王雪介绍,在东院区急症与重症医学团队开始接收和救治出血热患者后,省内不少危重型患者陆续慕名从外院转到了东院区。
2021年12月3日凌晨2点,一位年仅31岁的男性出血热患者从渭南转至东院区。患者病情发展很快,来时已至危重。在给予患者呼吸机辅助通气、床旁血液净化治疗(CRRT)后,患者血氧饱和度依然只有85%-90%,氧合指数不到100mmhg(正常值为400-500mmhg),这样下去等待这个年轻生命的只有呼吸衰竭直至死亡。要改善患者缺氧及二氧化碳潴留,患者最后的机会就是使用ECMO治疗。
ECMO(体外膜肺氧合)是一种医疗急救设备,它还有个更通俗的名字叫“人工肺”。其原理是将体内的静脉血引出体外,经过特殊材质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后注入病人动脉或静脉系统,从而暂时替代患者的部分心肺功能,减轻心肺负担,维持人体脏器组织氧合血供。
ECMO是一项复杂的新治疗技术,目前国内能够开展该技术的医院并不多,对团队的技术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与家属充分沟通并取得家属同意及支持后,王雪主任争分夺秒,带领专业团队迅速为患者进行ECMO治疗,在整个团队的快速反应和密切配合下,ECMO机器成功转机。上机成功后,患者的生命体征有了立竿见影的效果,“流量正常、氧合正常、ECMO运转正常。”离心泵引出的暗红色血液,经膜肺化为鲜红的血液流回患者体内,患者缺氧状况显著改善!此时的重症病房中,呼吸机、CRRT、ECMO三机联动,所有医护人员全力以赴,共同守护着这个年轻又脆弱的生命。
经过三天争分夺秒的治疗和医护人员精心的照料,患者肺部情况逐渐好转。2021年12月5日14:30,患者成功撤机,结束ECMO治疗。年轻的团队欢欣鼓舞,这不仅是东院区首次开展ECMO技术,该患者也是陕西省首例重症出血热ECMO成功撤机无并发症的患者。
2021年12月8日,患者明显好转。病床旁,王雪询问患者,“感觉好些了吗?”,小伙子虽仍虚弱,但精神不错地答道,“好多了,想吃面。”一句话,逗笑了在场医护人员。
两天后,患者已可以经口进食,病情稳定,顺利转出ICU。半个月后,再次在普通病房见到这个年轻的患者,此时的他已与刚来时判若两人,身体褪去了可怕的水肿,人看起来很有精神,脸上也多了笑容,病床前,他对医护人员道谢,“感谢你们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不让一位出血热患者因为新冠疫情而耽误救治
2021年12月初,随着省内出血热患者的持续增多,在院领导班子的统一部署下,东院区承担起了定点收治省内出血热患者的重任。医院迅速成立医疗救治工作领导小组、医疗救治专家组、专项工作组,在搭建了多学科出血热救治团队的基础上,院本部抽调了感染性疾病科樊万虎主任医师等6人组成的专科医师团队进驻东院区,以更加专业的学科背景与更加丰富的救治经验参与出血热救治工作,肾脏血液内科在刘华主任带领下,充分发挥学科专业特点给予对症治疗,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则全力做好急危重症患者救治。团队迅速了制定《东院区关于流行性出血热的医疗救治方案》,建立了联合查房制度、重型患者会诊制度、病情日报制度,这支进可攻退可守的联盟战队,让东院区有了更多为出血热患者保驾护航的底气。
2021年12月中旬,西安新冠疫情防控形式严峻,“疫情之下,部分医院被临时封控,也有部分原本收治出血热患者的医院被用于收治新冠患者,这都使得包括出血热患者在内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可用的医疗资源减少了,这也是我们面临的压力之一。”感染性疾病科石磊副主任医师说。
为确保出血热患者得到顺利救治,在医院的统一规划下,东院区后勤保障部迅速行动,对急诊部分区域进行了紧急改造,在1周时间内完成了15张病床及相关仪器设施的配备,为收治更多患者做好了准备。
2021年12月29日,东院区迎来了接诊出血热患者最多的一天,24例出血热患者从外院转至东院区,来自省内各地的救护车在东院区门前穿梭不停。急诊与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肾脏内科医护团队全部在岗,紧张有序地接收病人,查核酸、评估病情、筛查重症患者……医护团队坚持对患者的一对一精准收治,所有人一直忙碌到凌晨。但没有人离开,没有人抱怨,这样的工作节奏,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没有什么比病人安全入院更重要。
“疫情没有影响我们的救治工作,在做好了整体流程和应急预案的情况下,我们尽一切力量让出血热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没有出现一例因为新冠疫情而耽误治疗的出血热患者。”
多学科并肩作战,共筑健康堡垒
在此次危重出血热患者的救治中,一位病情危重的患者给所有参与救治的医护人员都留下了深刻印象。
“患者病情特别重,几次在生死边缘徘徊,但最终又一次一次坚持了下来,一个月过去了,现在他的各项情况都在好转,内心很感慨、很欣慰。”急诊与重症医学科王军副主任说到。
2021年12月26日,一位34岁的男性出血热患者转入东院区急诊与重症医学科,当时已处于低血压休克期。“病毒造成毛细血管壁损伤,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引起血浆渗透,抢救时我们为患者进行了大量补液,同时输注了大量人血白蛋白及血浆,但由于渗出太严重,前两天几乎没有看到任何作用,但我们没有放弃,直到第三天,我发现他的血管比原来宽了几毫米,就是这几毫米让我看到了一丝希望。”
在随后的一个月治疗过程中,这名危重患者先后经历了消化道出血、尿道出血、全身感染导致的脓毒症等多重考验,病情复杂且危重,对治疗精细化管理提出很高挑战,此时的多学科协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急诊与重症医学科王军副主任医师与感染性疾病科樊万虎主任医师团队对患者进行了多次会诊,调整患者的治疗方案;在发现患者存在氧合指数不足的问题时,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呼吸内科冀国发医师为其行经气管插管纤支镜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等方案,氧合明显改善;在发现患者存在尿道出血问题时,泌尿外科杜岳峰主任及时赶来会诊,诊断患者存在尿道出血合并菌血症,给予膀胱造瘘术治疗;病情进展入少尿期后,肾内科再次会诊,为患者行CRRT治疗……在多学科协作之下,患者一步步从死亡边缘被拉回,目前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已显著好转。
“每个学科和专业都有自己擅长的部分,能够将这些优势整合到一起,就能够发挥更大的合力。”石磊副主任医师说,“医院还组织多学科在一起进行了疑难病例讨论,大家在讨论中各抒己见,也丰富了现有的认识,通过共同学习,我们能够感受到整个团队的出血热救治水平又上了新台阶。”
从外院转入东院区的出血热患者中,不仅有普通的患者,也有出血热合并心衰、出血热合并出血、出血热合并肺部曲霉菌感染、出血热合并肝功能损害的疑难复杂型患者,在多学科团队的共同协作下,他们都顺利康复出院。“对这类患者的成功救治也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说明东院区对于疑难危重出血热患者的综合救治能力已达区域领先水平。”
在此次出血热患者救治工作中,两院区多学科紧密配合,不仅为出血热患者救治贡献了“一附院方案”,更在新冠疫情爆发的特殊时期凸显了多院区布局的战略意义,以责任担当和过硬本领为人民群众健康筑起坚实堡垒。
编辑:袁毛毛
相关热词搜索: 出血热
上一篇:西安交大一附院支援港务区核酸采样医疗队凯旋 下一篇:5天完成门诊血液透析室改造 保证封控区尿毒症患者持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