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总是无时无刻的不在变化,我们都在不断适应。
四、五年前曾患有乳腺癌的张阿姨,从治疗到现在也没有什么异样,生活状态调整地很好。
近期她又遇到了让自己忧心的事儿......
01 ⬇
屋漏偏逢连夜雨
2月28日,61岁张阿姨(化名)上厕所发现间断性黑便,已经10余天了。
突遇这个间断性黑便,让她又陷入焦虑中,会不会又是什么癌症?
张阿姨赶紧来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航天城院区胃肠内镜诊疗中心黄蕊主任处就诊。
结合张阿姨的病情,黄蕊主任初步怀疑张阿姨存在上消化道出血,需要进一步完善检查才能诊断。
02 ⬇
疑惑?
既往癌症病史,又遇腹腔肿块!
入院后完善胃肠镜检查,间断性黑便有可能是消化道溃疡、急性消化道黏膜病变等上消化道出血导致,但检查却并未发现明确常见致病因。
同时,胸部CT检查提示“胰头处软组织影”,这引起了黄蕊主任的注意,考虑到张阿姨的乳腺癌病史,避免遗漏病情,安排胸部增强CT扫描及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进一步排除病因。
果不其然,CT扫描提示腹腔巨大占位性病变(腹腔肿块),考虑恶性病变可能,肿块预估有约7x6.5cm。
现需取得病变活组织送病理科,诊断肿块的性质,为后续的治疗提供指导意见。
03 ⬇
难题!
超声下的“特异功能” 来解决
经黄蕊主任仔细阅片发现,这个巨大肿块在右侧腹腔,靠近胰头、十二指肠部位。
一般的方法是经皮穿刺取得肿块活组织,也就是经腹腔表皮进入腹腔内取得肿块活组织,如果肿物在腹腔靠表皮的位置附着,取得活组织难度不大。
但是张阿姨的肿块靠近腹腔内部,肿块大,风险大,容易导致肠穿孔、脏器损伤。
如何安全且成功的取得肿块活组织,成了挡在医生面前的一道难题!
凭借着多年丰富临床经验,黄蕊主任认为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FNA)是最好的选择。
EUS-FNA是指在超声内镜实时引导下,使用专用穿刺针对消化道及其周围病灶进行穿刺抽吸,以获取组织细胞学诊断的一种技术。
该技术有着穿刺精确、损伤小、安全性高的优点,但该技术对于操作者有着严格的要求,需要根据腹腔内的复杂情况,随机应变,灵活应对。
04 ⬇
探查到苹果大小的肿块
突遇多重困难 成功开辟新路径
3月7日,经过详尽的术前准备,张阿姨怀着忐忑的心情进了手术室。
黄蕊主任用超声内镜探查了病变的具体位置、大小及肿块内部的情况。腹腔包块最大径竟达到了将近10cm,肿块大约苹果大小,要比先前检查结果还要大。
(超声内镜下肿块大小)
庆幸的是,肿块与胰腺、右侧肾脏是分离的,但肿块压迫到了下腔静脉,且肿块内部血供丰富,有局部坏死。
这意味着需要找到一条既避开大血管、又避开坏死组织的路径进行穿刺,以保证手术的安全与活组织的成功取得。
这对黄蕊主任来说又是一项挑战。
在经过仔细的探查后,分秒间,黄蕊主任选定了一条穿刺路径,穿刺针从内镜孔道送入到十二指肠,然后经十二指肠壁向肿块进行穿刺,经过谨慎、又快又准的穿刺操作,成功取得了数条组织条送检病理。
05 ⬇
关乎生死的早发现
术后病理回报穿刺组织条符合胃肠道外间质瘤,诊断明确,根据肿块大小及病理,张阿姨情况属于高危恶性的间质瘤。
这次诊断结果为她的下一步治疗,提供了决定性的依据。
胃肠间质瘤(GISTS)是消化道最常见的软组织肉瘤,是一种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的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生长在胃肠道内,平素不易察觉。而且早期肿瘤体积常无明显症状,所以很多患者的肿瘤是在常规体检时偶然发现的。尤其在50~65岁中老年人中发生率最高。
该病的误诊率很高、易复发转移。
临床数据表明,在首次就诊的胃肠间质瘤患者中,有20%~30%的患者已发展成为晚期;有11%~47%的患者已发生肝转移和腹腔转移,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胃肠间质瘤早期发现和确诊对于后期治疗,至关重要。
备注:该例也是,西安市人民医院(西安市第四医院)航天院区胃肠内镜诊疗中心成功开展的首例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术。
专家推荐
黄 蕊 副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
胃肠内镜诊疗中心主任
专业擅长:主要从事消化系统疾病诊治,擅长消化道肿瘤及癌前病变的内镜下诊治。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61岁张阿姨黑便10余天
上一篇:陕西省慈善协会“白癜风公益普查及爱心援助”活动启动 下一篇:西安市开展消毒服务机构监督检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