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院史是弘扬传统文化的平台,是医务人员开展医学人文教育的阵地,是激发职工奋进和开拓进取的源泉。医院的院史记载着我们医院筚路蓝缕的风雨历程,记录着几代人耕耘杏林、追逐医学曙光的光荣梦想,是大医挚爱、普惠苍生的红色史诗。
科史作为院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室的发展历程也是医院70年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线工作者风雨兼程、众志成城的真实记录,是艰苦创业、奋发图强的清晰呈现。
70年如巍巍丰碑熠熠生辉,70年辉映过去昭示未来,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厚重历史的峥嵘岁月,翻开浓墨重彩的历史画卷,感受前辈们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将推出中心医院70年记忆系列——科室篇。希望各科室收集整理本部门、本专业的历史资料,形成和打造本专业的文化,向前辈们致敬,向后来人传承!今天继续推出神经内科篇:
2022年,西安市中心医院即将迎来建院70周年,神经内科从六十年代创立起,就树立了“专业为本,学术立科”的理念,数十年来,以创始人陈慧玲主任为代表的神经内科人,沿着建科之初的理想宏图,一路筚路蓝缕地走来,虽历尽艰辛,但始终不忘初心,一脉相承,用智慧、拼搏和汗水,记录了一代代中心人的奋斗历程,书写了一部催人奋进、可歌可泣的创业史……今天,我们回首过去,展望未来,从科室创立,学科发展、人才培养、科研成就等方面逐一回顾科室的发展历程,感受中心神内人务实求真,精益求精的专业精神和一脉相承、赓续前行的传承精神。
科室创立
星星之火
陈慧玲主任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优秀医学人才,1953年毕业于国立上海医学院(上海第一医科大学前身),1953年起至1965年在北京中苏友谊医院(今北京友谊医院)工作,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进行了严格的神经科专科医师培训,打下了坚实的神经科专业基础。1965年底,陈慧玲主任由北京调入西安市中心医院,时任张时院长慧眼识珠,大胆启用陈慧玲主任为大内科主任,脑系科内科组长,神经内科缘起于此。陈慧玲主任带领脑系科内科组开展相关工作,成绩突出,声誉斐然,在当时西安地区影响力较大,鉴于此,西安市卫生局于1979年批准成立西安市神经疾病研究室,依托于西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科室发展
燎原之势
半个世纪以来,在几代神经内科人的努力下,西安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以其精湛的诊疗技术和优质的服务在西安周边地区享有盛誉。1980年代初期,为了促进科室及医院神经学科发展,陈慧玲主任与其先生董季平主任(放射科)、神经外科毕可礼主任共同以个人名誉担保贷款购买了当时西安市第二台螺旋CT,极大地提高了我院神经科疾病的诊断水平,造福了一方患者,也为学科长足发展奠定了基础。陈慧玲主任治学严谨,勤学不怠,始终与时俱进地更新专业知识,以科学为工作准则。在陈慧玲主任热爱专业,勤学不怠、严谨治学精神的引领下,几代神经内科人戮力同心,神经内科逐步形成了学科特色鲜明,专业素质过硬,诊疗水平领先的学科特点。神经内科团队始终能学习国内外最新进展及前沿知识和技术,致力于解决患者的临床实际问题。经过几十年的积淀,我院神经内科在神经系统罕见病、疑难病的诊疗及危重症救治方面享有盛誉,深得广大病友和国内同行认可和信赖。作为一家市级医院,病人来源远及本省各地市及山西、甘肃、宁夏、内蒙等周边省份。神经内科先后诊断了国内首例桥本氏脑病,西北首例线粒体脑肌病、西北首个CADASIL家系,陕西首例抗LIG1受体脑炎、首例N2O中毒性脊髓变性、首例病原学确诊的进行性多灶性白质脑病等神经系统疑难罕见疾病。
神经内科的老前辈们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几代人的努力,目前神经内科形成了学科特色鲜明,亚专业设置合理,设施设备先进的优势专科,目前是西安市医学重点学科,陕西省重点临床专科,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及延安大学医学院硕士点,西安市医学会神经内科学分会主委单位,陕西省脑血管病临床研究分中心、西安市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重点实验室依托单位。
人才培养
代代相传
从建科之初,神经内科即非常重视专业人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神经内科现为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延安大学医学院硕士点,目前共培养21名硕士究生;作为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省级骨干医师培训单位,已经培训结业62名住院医师、67名骨干医师;目前科室医疗专业技术人员35人,高级职称人员19人,博士4人,硕士22人。鼓励青年骨干有计划的进行学历教育、支持医护人员国内外进修培训。先后有5人取得同等学历博士学位、6人取得同等学历硕士学位、4人次有国外进修学习经历。神经内科堪称神经专科人才的摇篮,先后培养了院长1人、副院长2人、向外院输出科主任4人,省级学会副主任委员4人,市级学会主任委员5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
学科建设
赓续前行
自陈慧玲主任创立神经内科以来,历经齐毓湄、骆裕民、吴荷祥、梁画荻、田晔、王新来、狄政莉八届主任,各位主任在任期间,均团结协作,全力带领科室奋力前进,在学科建设方面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为神经内科的学科发展倾注了心血。
八十年代,在陈慧玲主任的带领下,科室以临床工作为中心,同时积极开展临床流行病相关的研究,先后开展了《高血压与脑血管病的关系研究》、《地克病的神经系统表现及脑电特征》、《农村地区神经系统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等项目,先后获卫生部、省市级多项科技进步奖奖励,为科室开展科学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神经电生理、神经疾病实验室、脑脊液细胞学实验室的开设为学科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医从教70年来,她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临床一线工作,93岁高龄时仍持之以恒,每周参与科室疑难病例讨论,查阅最新英文文献。为了培养年轻医师,每一次疑难病例讨论,她都会亲自制作全英文PPT文献综述,孜孜不倦地教诲后辈,甘为人梯。陈慧玲主任是国务院特贴专家,陕西省医学会终生成就奖获得者,2019年陕西省医师协会首届陕西省“德医双馨医师”荣誉称号获得者。
九十年代初,我科骆裕民主任加拿大留学归来后率先在西北地区开展肉毒素治疗头面痛、运动障碍性疾病,至今累计治疗人数近万例,治疗量及水平均达国内领先,在该领域具有很高的学术地位和知名度,曾参与多项相关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使得头面痛及运动障碍性疾病的诊疗成为神经科特色优势诊疗项目之一。
二十一世纪初,神经内科在参加全国九五攻关计划“尿激酶静脉溶栓”多中心课题的基础上,由田晔主任率先在西北地区引进了“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自2001年起神经内科就开设了急性缺血性卒中静脉溶栓治疗绿色通道,为西北地区开展最早,例数最多的脑血管病救治中心。2003年起,神经内科在王新来主任的带领下,积极开展了缺血性脑血管病介入治疗技术,脑出血的微创血肿清除技术等领先技术,极大地提高了脑血管病救治水平。
2004年,吴荷祥主任任职期间,我科神经重症监护病房(NICU)成立,成立以来救治了大量神经危重病人,积累了宝贵的救治经验。在梁画荻、田晔、王新来主任的不断努力下,科室培养了一批技术过硬,规范管理的重症医疗、护理团队,在神经重症救治方面形成了营养评估及支持,脑功能监测,亚低温治疗,重症生命支持、并发症预防、早期康复介入等专业特色,对重症肌无力危象、吉兰—巴雷综合征、癫痫持续状态、重症卒中、视神经脊髓炎等神经重症有较高的抢救成功率。
2010年的神经内科IUC工作画面
2022年装修改造升级后的NICU
2005年,梁画荻主任任职期间科室规模进一步扩大,床位数由40张扩增至65张。梁主任主导了脑出血的微创血肿穿刺治疗的临床及科研工作,曾先后获西安市卫生局新技术奖,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西安市科技进步三等奖两次。大量的脑出血患者因此受益。
2010年,田晔主任任职期间,我科组建了神经康复中心,该中心成立以来不断引进和更新康复治疗先进设备,先后开始3个专病门诊(认知功能康复门诊、神经康复门诊、肉毒素治疗门诊),1个运动诱发电位检查室,1个认知、心理功能评定室,6个治疗室(运动治疗室、作业治疗室、言语治疗室、物理因子治疗室、肉毒素注射室、传统康复治疗室),开展的项目主要包括运动疗法(PT),作业疗法(OT),吞咽、语言功能治疗(ST)物理因子治疗、认知评估与康复、传统康复治疗等,目前已组建一支规范的神经康复团队,积累了大量神经系统疾病急性期及恢复期康复治疗经验,极大地提升了神经科疾病的治疗有效率。期间,科室神经重症设备升级,建成了脑电工作站平台,促进了科室亚专业发展和科研工作跨越式发展,实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及面上项目零的突破。
2010年初建成时的康复大厅
2004年起王新来主任分管神经重症病房、主导开展了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介入诊疗工作,为科室神经介入工作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荣获包括西安市卫生局新技术奖、西安市政府科技进步奖在内的多项介入相关科研奖励。2015年以后,血管病诊疗进入取栓时代,我科积极跟进学科前沿,先后开展了急性缺血性卒中动脉溶栓术、血管内机械取栓术、血管内血栓抽吸技术、颅内动脉支架置入术、颅内动脉慢闭再通治疗、静脉窦血栓的介入治疗、经桡动脉入路神经介入等新技术,新业务。目前神经介入治疗量和手术难度均呈稳步上升趋势,年平均介入诊疗手术量约500台左右。
2012年以来,顺应学科发展需要,我科开设了癫痫、帕金森病及运动障碍、认知障碍、头痛、神经免疫、眩晕等专病门诊及专业组,对癫痫、帕金森病、认知障碍等慢病患者进行规范治疗和全程化管理,定期进行患者教育及义诊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现任科主任狄政莉,作为陕西省重点临床专科及西安市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为科室亚专业的开设、发展很多努力,在癫痫亚专业,帕金森病亚专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积极推动国家级癫痫中心、卒中中心、变性病中心的建设,目前为中国帕金森病联盟成员单位、国家二级癫痫中心、国家神经变性病高级中心。
我科自建科以来即附设神经疾病研究实验室(实验室),基础研究设施完备,配有专职副主任检验师1名,在脑脊液细胞学诊断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诊断经验,为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免疫性疾病、恶性脑膜癌等疑难危重症的诊断和救治提供了有力保障。
护理团队在科室发展史上也做出了突出贡献。我科历来重视临床护理工作,努力提高患者满意度。通过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强化随访工作,健康教育到位,持续质量控制和改进,构建了和谐的护患关系,科室团队连续六年被医院授予“先进科室”、 科室医疗团队被授予2021年医师节“西安市最美医师团队”、护理团队被授予“西安市优质护理示范科室”、“基础护理优胜科室”、“西安市巾帼文明岗”等荣誉称号。护理团队担任西安护理学会神经病学专委会主委单位。负责主持市级、院级科研基金项目多项,发表学术论文12篇,申请专利6项。科室现有护理人员64名,2人在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本科护士51名,占84%。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5名,占41%。科室现有1名国家级脑心健康管理师、1名省级神经内科专科护士、2名省级康复专科护士、3名省级静疗专科护士,各专科护士对科室护理人员实施同质化培训和考核。
科室护士积极致力于脑卒中预防科普工作,组成专门卒中科普团队坚持每月一期卒中公益讲堂,从单一宣传神经疾病预防及识别到联合内分泌科、心内科、呼吸科等多学科知识科普,线上线下同时举办,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受众群体,引起社会广泛好评。护理重视人文关怀,病区举办多项人文关怀护理活动,门诊设立专病护理咨询门诊,病区积极引导患者早期、全程康复锻炼,获得患者及家属一致好评。2021年团队参加陕西省神经疾病科普演讲比赛,“远离笑气、乐极生悲”题目新颖、形式丰富获得三等奖的好成绩。积极参与院级、省级、国家级护理质量改善项目。
科研成就
硕果累累
神经内科从创立之初既有重视科研,重视学术的传统。早在80年代初期,就开展了大量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参加了多项国家级多中心临床试验和科研攻关计划。曾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项,面上项目1项,国家级课题2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1项,省部级、市级科技计划项目30余项。先后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级和市级科技进步奖11项。近年来在现任学科带头人狄政莉主任的带领下,科研成果丰硕,2014-2022累计共发表中文核心期刊论文240余篇,SCI收录论文31篇;出版专著11部;软件著作专利2项,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
愿景展望
鸿鹄之志
几十年来,在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及历届科主任的带领下,神经内科目前已发展成为一个型综合性学科,在临床诊疗、学术水平、科学研究、医学教育等各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成为省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学科。2022年在医院的大力支持下,神经内科病区升级扩建,诊疗环境、住院部规模、医疗设施实现了全面提升。科室临床、护理、康复团队均积极关注相关领域前沿动态,不断发扬求实创新的精神,锐意进取、奋发图强,蓄力谱写新的篇章。回首来时褴褛路,不忘初心砥砺行。神经科将持续加强学科内涵建设,进一步夯实亚专科建设,维护神经内科的品牌效应,更好地服务于患者。力争在全科同仁的努力下,将神经内科建设成为专科特色鲜明,教学、科研能力显著提高,社会效益明显的神经专科,成为在陕西省有影响力和有竞争力的重点学科。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西安市中心医院消化科发展简史 下一篇:【院庆70周年——我与中心医院的故事九十九】初心不改 逐梦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