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岁终末期心脏病老人2次心脏手术,多次与死神擦肩而过,如今却重获新生这是一颗人工心脏带来的生命奇迹。5月26日,冠脉搭桥术后18年,76岁的终末期心脏病患者张大爷(化名)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成功接受人工心脏植入手术,重获新生。
76岁高龄,还要不要植入人工心脏?
76岁的张爷爷(化名)是一位终末期缺血性心肌病患者,2018年前诊断为“冠心病”行冠脉搭桥手术,植入4根桥血管。近半年活动耐力严重下降,走不到50米就全身虚汗、气喘吁吁,整晚睡不着觉。在当地医院治疗近半个月,症状仍未缓解,在熟人的介绍下,慕名来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
“患者的心肌严重受损,心脏射血分数只有28%,是正常人的1/3。同时伴有二尖瓣大量反流,属于重度心衰。”副主任医师郭锋伟在患者入院后完善了心脏彩超、心脏造影和ECT等各项检查,同时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等调整患者心功能,效果不佳。经医疗团队研判,人工心脏植入手术是张爷爷存活的唯一希望。
76岁高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风险翻倍。且外科冠脉搭桥术后,纵膈、胸腔都可能形成粘连,如果采取常规正中开胸的手术方式,很可能会损伤血流通畅的桥血管,进一步加重心脏功能损伤。老人的心功能本就很差,恐无法耐受二次开胸手术打击。如何用最小的创伤完成手术?手术中如何避免损伤桥血管?重重问题摆在了医疗团队面前。
另辟蹊径,微创“换泵救心”获新生
常规情况下,左心室辅助装置(人工心脏)的入血管连接于患者的心尖部,出血管吻合于升主动脉。然而,由于患者18年前做过冠脉搭桥手术,4根桥血管都吻合在升主动脉上,已经没有足够的空间用于人工心脏出血管的吻合。综合考虑后,闫炀团队决定打破常规,采用不开胸,微创不停跳的方式,通过左侧胸骨第五肋间入路实施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术,并将出血管吻合于降主动脉上,用最小的创伤,最优的手术策略治疗患者的“心”病。
据了解,传统的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入血管和出血管的吻合需要通过两个切口来完成,而现在如果将出血管吻合在降主动脉上,只需要一个切口就能完成。这一手术方式的创新不仅能够有效简化手术步骤,减少手术切口,降低手术创伤,在保证手术疗效的同时为患者带来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
在麻醉手术部、超声医学科、体外循环等部门的默契配合下,闫炀团队经股动、静脉插管常规建立外周体外循环辅助,利用食道超声准确定位左心室心尖部,游离并悬吊心包,显露左心室心尖,成功完成左心室辅助装置植入手术。随着人工心脏控制器上数字的调整,这颗承载着希望的血泵以设定的速率成功运转起来,手术顺利完成。
打破年龄桎梏,人工心脏未来可期
术后,张爷爷被送往心外ICU康复治疗,在监护室医护团队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短短5天就转回普通病房。如今,张爷爷的心功能已明显改善,病房中时常能看到他背着电池散步的身影,胃口也比以前好了许多。
“没想到现在的医疗技术这么发达,我能这么精神地活着简直就是奇迹!感谢心外科所有的医护人员。”在手术后的一个月,张爷爷精神抖擞的和心外科的医务人员们告别,出院回家。谈起对以后的生活打算,他笑盈盈的看着陪伴他40多年的老伴儿说:“年轻的时候跟东奔西走,没时间陪你们,等身体好了,我们一起出去走走,和孩子们多聚聚,好好享受这来之不易的日子”。
“人工心脏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但每个患者的个体情况都不同,我们会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手术风险和潜在益处等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研判手术的可行性和效果。如果手术对患者有益,并且本人也愿意接受手术,那么即使是年龄较大的患者也有机会接受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为医疗领域带来了巨大的突破。人工心脏的出现,不仅为那些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提供新的选择,也为那些暂时无法接受移植手术的患者带来了希望。76岁老人成功植入人工心脏,让更多高龄的终末期心衰患者看到医学的奇迹,也让我们对未来的医疗发展充满了期待。”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外科闫炀主任介绍。
现阶段,人工心脏由于其植入过程的高难度、术后管理的复杂性以及对术者技术水平的的高要求,被列为国家限制类技术,目前国内只有少数知名的大型综合三甲医院能够开展。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自2022年4月开展人工心脏手术以来,已成功完成24例人工心脏植入手术,年生存率达90%以上,是西北地区植入数量最多、经验最丰富的终末期心衰外科治疗中心,也是西北地区首家“左心室辅助植入技术带教中心”。未来,团队将继续全力以赴,充分发挥一附院心衰外科治疗“国家队”的引领示范作用,为健康中国和国家区域医学中心建设贡献力量。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76岁老人植入人工心脏重获新生
上一篇:陕西首家!交大一附院头痛中心正式成立 下一篇:西安交大一附院“灯塔计划”黄龙站巡讲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