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健康 > 健康资讯 > 正文

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控糖更要护肾糖友需谨“肾”蛋白尿

健康资讯 华商网 2023-11-14 14:16:12
[摘要] 11月14日是第17个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华商网讯(记者 袁毛毛)   11月14日是第17个联合国糖尿病日,糖尿病再次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作为一种以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的危害不容小觑。今天,华商网记者采访了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郭辉教授。希望通过郭辉教授的分享,唤醒更多糖尿病患者对疾病的重视,了解并发症及其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做好针对性且有效的防控。

image.png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郭辉教授

  “糖尿病作为一种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疾病,它的危害并不在于血糖的升高,而是其诱发的并发症。”郭辉教授表示,“糖尿病的并发症按照其临床特点主要分为急性并发症、慢性并发症和感染。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遗憾的是,民众尤其是县域以下的地区民众,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认知率、筛查率和合理治疗率很低,进行规范化并发症筛查的比例更低。”

  关注尿蛋白 抓住关键逆转期

  在糖尿病的并发症中,糖尿病肾病(DKD)是糖尿病患者常见、也比较严重的慢性合并症之一。目前, 糖尿病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的40%,是慢性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像高血压、血脂紊乱、超重或肥胖、吸烟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也会成为糖尿病肾脏疾病发生的诱因。

  作为糖尿病肾病的典型症状之一,蛋白尿一直是治疗中“主攻”的重点。通过尿蛋白的监测,作为筛查和诊断糖尿病肾脏疾病的主要临床依据,同时还可以来预判肾脏疾病损伤的严重程度及其相关一些临床问题。郭辉教授介绍,健康的人由于肾小球滤过膜和肾小管的作用,尿液中蛋白质的含量很少。而糖尿病患者由于肾脏滤过功能异常,导致血液中白蛋白和高分子量蛋白进人尿液。“所以蛋白尿既是影响肾功能进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反映病情好坏的一项关键指标。”

image.png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代谢科联合国糖尿病日义诊活动

  郭辉教授认为:“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高血糖对肾脏有毒性作用,早期可以直接导致肾脏损伤出现蛋白尿,进而引起肾脏的炎症和纤维化,一旦进展至大量蛋白尿阶段,平均4年就会进展至透析,最后出现肾衰竭尿毒症。出现尿毒症后,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仅为4.25年,幸运的是蛋白尿可以逆转。早期微量白蛋白尿阶段,即当尿白蛋白/肌醉比值(UACR)≥30mg/g,是蛋白尿临床治疗的窗口期和可逆转期。近年研究发现,在黄金逆转期21%—64%的糖肾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可转阴。”

  为了让更多糖尿病患者认识到糖尿病肾病的危害,懂得蛋白尿管理的重要性,并积极尽早进行蛋白尿的定期监测与及早干预,国内众多内分泌及肾内科专家共同发起了科普版白皮书——《世糖日蛋白尿管理白皮书》,旨在提高中国糖尿病患者对蛋白尿的认知,重视微量白蛋白尿的筛查,呼吁糖尿病肾病患者进行早筛早诊早干预。

  直击蛋白尿 开启糖肾管理“金三角” 时代

  在糖尿病肾病的管理方面,郭辉教授介绍,一方面要重视肾脏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管控;另外一方面要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来延缓肾脏疾病的进展。遗憾的是,当前我国糖尿病患者在治疗时,往往会出现蛋白尿控制不佳的情况。这缘于当前治疗更关注于“血糖控制”,低估了血糖之外的其他危险因素在糖尿病肾病发生及防治中的重要性。

  所以近年来,国内外权威的糖尿病指南都已经做出了相应的调整,不再单纯将降血糖作为首要的追求目标,而是把患者的心肾获益、规范救治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并发症推向治疗目标的前列,换言之,就是综合防控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和肾脏病。

image.png

  联合国糖尿病日郭辉教授为患者提供义诊宣教服务

  郭辉教授对此谈道:“从病理生理机制来看,2型糖尿病患者的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主要由三大因素共同驱动,包括血流动力学因素(血压和/或肾小球内压升高)、代谢因素(血糖控制差)以及炎症/纤维化因素。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肾小管-间质损害和炎症、肾小球硬化、肾小球系膜扩张等病理改变,导致肾纤维化和CKD进展,甚至发展为终末期肾。此前对于糖尿病患者肾病的治疗手段,多着眼于改善血流动力学和代谢因素,对于炎症和纤维化这个重要靶点,尚缺乏有效的针对性治疗措施。而新型非甾体选择性盐皮质激素受体拮抗剂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现状,为早期干预和心肾风险的全程管理提供了选择,开启了糖肾治疗‘血压、血糖、蛋白尿’管理的‘金三角’新时代。”

  除此之外,郭辉教授建议,患者自身也要提升自我管理意识,进行综合性的预防,患者从明确诊断糖尿病开始,尿蛋白至少每年一筛,定期与医生沟通,及时反馈自己的身体状况变化。日常生活中可以多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知识。这样不仅能增强患者的防控意识,还能使其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积极主动地规避危险因素。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教育部日前发布提醒:不要过早对孩子进行过强柔韧训练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