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糖尿病可引起诸多并发症,其中脂肪肝是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脂肪肝的可能性更大。那么当糖尿病遇上“肝不好”该怎么办?
日前,记者从西安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了解到,随着糖尿病和脂肪肝的患病率逐年上升,二者就像一对“难兄难弟”,经常合并存在,形成恶性循环。西安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王婷医生告诉记者,首先,2型糖尿病因为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体内葡萄糖利于减少、脂肪分解代谢加速,这样就导致过多的脂肪肝堆积而被肝脏摄取,并以脂肪的形式在肝内堆积而形成脂肪肝。这就是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最重要的原因。其伴发脂肪肝的发病率远远超过了非糖尿病人群。
而体重超重和内脏型肥胖在2型糖尿病中所占的比例逐年攀升,其中80%~90%的患者处于单纯性脂肪肝阶段。代谢综合征的出现往往提示已发展为脂肪性肝炎(NASH)。而糖尿病的出现,则意味着这些患者的肝病进展快,肝硬化和肝癌的发病率高。
据统计,48%~100%的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并无肝病症状,36%的NASH患者有乏力、右上腹不适、睡眠障碍等症状。一般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患者肝病进展缓慢;但脂肪性肝炎患者10~15年内肝硬化的发生率高达15%~25%。
“无症状”不代表“病变轻”。王婷表示,慢性脂肪肝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其组织学改变相关性差,不能仅仅根据临床表现来判断肝脂肪改变程度,以及是否并发脂肪性肝炎或肝硬化。脂肪肝的发生主要与肥胖、2型糖型糖尿病、酒精滥用等因素相关,必须采取综合预防措施,才能收到较好效果。这就要求重点人群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饮食制度、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少饮酒或戒酒,辅以中等量的有氧运动,定期进行健康体检。
减肥比“降酶药”有效。王婷说,处理肥胖相关的转氨酶升高,核心是减重。一般体重每下降1%,血清转氨酶可降低8.3%;体重下降10%,升高的转氨酶多能恢复正常。若体重持续增长,转氨酶往往居高不下。血清转氨酶升高者若存在超重、内脏型肥胖,以及近期内体重明显增加者(大于3千克),应先进行减肥治疗。
同时,减肥对病毒性肝炎的防治有积极影响。乙肝病毒携带者本无肝功能异常。若因近期体重和腰围增加,并发脂肪性肝炎,血清转氨酶升高,最好的处理措施是减肥,而非“抗病毒”。
但减肥不宜过快过猛。尽管肥胖是导致脂肪肝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少数患者在快速减肥后,肝组织炎症、坏死及纤维化加重,甚至发生肝功能衰竭和死亡。因此,减肥过程中必须监测体重和肝功能。体重下降过快的肥胖型脂肪肝患者,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同时加用保肝药物,避免肝功能恶化。
主食“粗细搭配”副食“荤素搭配”。王婷建议,脂肪肝患者每日应摄入四大类食品:谷薯类、菜果类、水海产品和畜禽肉类,以及油脂类。还应增加维生素和矿物质的摄入量。
在合并2型糖尿病、肥胖、高脂血症、2型糖尿病等营养过剩性脂肪肝的治疗中,运动锻炼的重要性仅次于饮食控制。脂肪肝患者的运动治疗以锻炼全身体力和耐力为目标,宜选择全身性、中等强度、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适当配以短时间、能承受的无氧运动。
各种抗炎保肝药物的药理作用存在差异且各有特点和优势,应结合各种病因肝脏炎症的特点和不同药物的功能特性进行适当选择。通常选用1~2种抗炎保肝药物,最多一般不超过3种,以免增加肝脏负担。根据不同病因及病情,用药疗程一般需要1~2年。用药期间,应定期随访监测,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停止应用抗炎保肝药物后,仍应注意监测病情。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