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在西安市未央区辛家庙街道自然界社区,陕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医生为学生和家长按摩。
本报记者 杜玮文/图
一年一度的中高考临近,考生们处于备考冲刺的关键阶段。部分考生会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更有甚者还会引发失眠、头痛等症状。为帮助考生科学应对考试,陕西省心理咨询师协会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陕西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陕西省中医医院开展系列公益活动,为考生及家长送上中医心理疏导与营养饮食的“稳心”良方。
缓解焦虑 疏导情绪
5月17日,陕西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医生走进西安市未央区辛家庙街道自然界社区,开展“中医心理助力中高考”公益活动。活动现场,不少家长表达了对孩子备考状态的担忧。“孩子压力增大后,晚上出现失眠多梦的情况,白天注意力难以集中,有记忆力下降等症状,焦虑明显加重。”该社区高三学生家长王玲说。
针对这一情况,该委员会主任委员汤颖红向家长阐述了心理与生理的相互影响。学生考前焦虑在中医理论中属于“情志病”,本质是脏腑功能失调引起的气机紊乱。中医讲“思则气结”“思则伤脾”,即过度用脑会导致气机不畅、脾胃功能受损,进而影响消化系统,导致营养不良,全身乏力。在备考期间,学生若思虑过重、作息紊乱、睡眠不足,极易损伤脾胃功能,从而引发腹胀、腹泻、乏力、食欲减退等不适症状。
中医认为“肝属木,喜条达而恶抑郁”。考试带来的紧张等情绪容易造成肝气郁结,不仅影响睡眠与消化,还可能引发情绪低落、沉默寡言等心理反应。汤颖红特别提醒,家长的认知和态度对考生情绪有直接影响。家长的理解、包容与积极引导,有助于考生保持情绪稳定,顺利应对考试。
为使考生家长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中医医师还现场为社区居民讲解了按摩和穴位按压的技巧,并指导家长和考生通过简单易学的方式缓解紧张、改善睡眠。
社区居民蔡小芬问:“快考试了,怎样才能帮孩子缓解压力?”
陕西中医心理专业委员会医生说,中医的“治未病”强调预防为主,情绪疏导比补药更见功效。家长的理解与陪伴,是孩子最好的“安心丸”。
对于考生,营造良好备考环境很重要。心理咨询师王华介绍了营造良好备考环境的四种策略:一是推荐家庭实行“图书馆模式”,保持安静,让孩子不被外界打扰,专注复习;二是家长在沟通时可运用“五分钟法则”,孩子回家后,先用五分钟聊生活琐事,比如“今天想吃什么”“今天过得怎样”等,避免一上来就提学习话题,引发焦虑;三是家长记录孩子的饮食、睡眠和运动情况,及时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四是为孩子建立把考试当作经历的认知,缓解其压力。
在备考期间,汤颖红建议家长给考生播放疏肝理气解郁的音乐;让考生练习腹式呼吸法缓解紧张;给考生进行穴位保健,如每日按压百会穴、印堂穴各3分钟,增强专注力。
初三学生家长李晓说:“备考期间,我严格控制家里噪声;晚饭后陪孩子散步,用轻松对话缓解他的紧张情绪;关注他的饮食和睡眠,发现异常及时提醒他放松。让孩子在家能放轻松,安心复习。”
科学饮食 平稳备考
5月17日至23日,陕西省中医医院开展2025年“全民营养周”健康宣教活动。很多学生家长来到该院,咨询如何给中高考的学生制定营养食谱,为“脑力”加分。
该院临床营养科负责人尹薇介绍,大脑主要依赖碳水化合物供能,应优选全谷杂粮,如燕麦、糙米、红豆、绿豆、藜麦等。全谷杂粮与时令蔬果搭配,可平稳血糖、减轻餐后倦怠。她建议考生每天摄入不少于12种食材,涵盖谷类、豆类、蛋奶、坚果、菌藻类及适量红白肉。
关于考生饮食,尹薇说,首先要确保食品安全。高考期间要杜绝吃隔夜饭、生鸡蛋、生肉、生鱼及野味,食材需彻底加热、烧熟;烹饪时要严格区分生熟案板,进餐前要洗手,尽量减少点外卖,提倡家庭分餐,以免因卫生问题影响考生的考试状态。
其次,在考生“进补”问题上,专家强调均衡膳食本身就是最佳“补药”,不要盲目依赖各类保健品。若考生出现食欲不振、乏力、失眠等不适,应及时就医,而非依赖保健品或咖啡因提神。
最后,临考阶段的学生应以清淡饮食为主,减少煎炸、烧烤和高脂肪食物的摄入,以免加重胃肠负担导致消化不良和体力下降。豆制品、禽蛋和瘦肉等优质蛋白,可适量补充。蛋黄和大豆富含磷脂,有助神经递质合成。对不常食用的食材,考生应少量尝试,防止胀气或消化不良。
良好的作息是高效学习的基础。尹薇建议考生尽量在23时前入睡,如感饥饿,可选择山药小米粥、清淡蔬菜面或银耳汤等易消化食品,切忌辛辣、油腻及浓茶、咖啡,以免影响睡眠质量。
学生家长王晓玲说:“根据营养师指导,我们已将全谷杂粮与蔬菜、豆类合理搭配到三餐中,并督促孩子早睡、少吃外卖,保证饮食安全,为考生的健康保驾护航。”
编辑:齐少恒
上一篇:七国学者组团 “追更” 中医药! 这场沉浸式文化之旅太圈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