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观念的转变与生活节奏的加快,生育力保护与科学生育规划逐渐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专家指出,女性的卵巢功能自28岁起逐渐衰退,至35岁后生育力显著下降,40岁以上自然妊娠率下降至5%-10%,这构成了生殖医学领域对“生育力黄金窗口期”的基本共识。
近日,为响应“健康中国妇幼健康促进行动——生殖健康高质量发展”主题活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生殖医学科主任童国庆带领团队走进汉中市中心医院,围绕“关注生育力,从我做起”主题,开展义诊及学术交流活动。
童国庆教授(左)
现场记者采访了童国庆教授,以“科学认识生育力窗口期”、“定期体检生育力”、“重视生育力保存”三大核心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为大家分享了一份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生育力守护指南。
生育力有“黄金窗口期”,主动规划是对生命负责
人存在最佳生育年龄,结合生物学与社会因素综合考虑,25-35岁是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段。不过,个体情况有差异,若年轻时卵巢功能已下降,最佳生育年龄需提前。
“生育力的衰退并非突然发生,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女性的卵巢功能从28岁开始进入‘下行通道’,这是由生理规律决定的。”童国庆教授开门见山地指出,生育力的“黄金窗口期”是自然选择的产物,也是女性生育能力最旺盛的阶段,此时卵子质量高、妊娠并发症风险低,母婴健康更有保障。
童教授强调,主动规划生育并非“催生”,而是对自身与家庭负责的体现。“现代女性面临教育、职业发展的多重压力,生育计划可能被推迟,但了解生理规律、提前规划至关重要。他提到,“我们鼓励在黄金窗口期内自然妊娠,若因特殊原因需延迟生育,或备孕12个月未果(35岁以上人群备孕6个月未果),应尽早咨询生殖医生,制定个性化方案。”
要像关注心脏健康与血糖水平一样,生育力也需要‘定期体检’,女性从28岁起应将卵巢功能评估纳入常规健康检查。卵巢储备功能可通过抗苗勒管激素(AMH)、基础卵泡刺激素(FSH)、窦卵泡计数(AFC)等指标综合判断,这些检查简单易行,却能早期发现生育力下降的风险。
义诊现场
生育力保存,为特殊人群“保留孕育希望”
“备孕时应进行基础生育力评估(包括卵巢功能、精子质量检查),并排查感染因素(如乙肝、艾滋、梅毒)及进行严重致死性、致畸性遗传病携带者筛查,以保障优生优育”。童国庆教授指出,对于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肿瘤患者,或经评估存在生育力下降风险的女性,生育力保存是未雨绸缪的关键。
“患者对辅助生殖技术存在诸多误区,事实上辅助生殖技术并非‘万能钥匙’,合理应用才可显著提高女性的生育成功率。”童国庆教授解释,一部分人认为做试管婴儿费用高昂,实际上辅助生殖技术已在全国27个省市纳入医保报销范畴,部分辅助生殖药物也陆续进入了多个省市的普惠型商业补充保险,因此做试管婴儿的费用已经大幅降低。另外,随着科学技术和辅助生殖技术的发展,还有人认为最佳生育年龄不再重要。童国庆教授强调,辅助生殖技术只是帮助生育,并非创造生命。“若卵子或精子质量不佳,试管婴儿等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会降低。”有些人因经济、工作、情绪等错过了最佳生育年龄,对于35岁以上人群,即使有辅助生殖技术的帮助,成功率也远低于35岁以下人群。此外,对于患有影响生育的疾病的患者,如严重免疫性疾病、盆腔疾病、肿瘤疾病等患者,手术或化疗会摧毁生育能力,提前保存生育能力可保存未来生育可能。
生育力保存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需综合考虑年龄、卵巢功能、身体状况等因素。对于生育力保存,年龄仍然是影响成功率的重要因素,35岁以下的女性妊娠成功率较高;而40岁以上女性因卵子质量下降,效果可能不理想,因此更建议尽早规划。
科学守护生育力:社会共治与个体行动缺一不可
最后,专家还呼吁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增强大众的生殖健康意识与素养。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与年龄、基础健康状况密切相关,因此‘早规划、早干预’仍是核心。”
一方面,通过多元渠道(如社交媒体、公益广告)加强科学准确的生殖健康知识普及;另一方面,整合资源优化医疗服务,推动公益项目落地,提升服务水平。此外,要特别关注特殊人群,强化肿瘤等特殊疾病患者的生育力保护意识,提倡患者在接受治疗前进行生育力评估与保存,全方位保障大众生殖健康。
华商网记者 袁毛毛
编辑:韦瑞娜
相关热词搜索: 卵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