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席记者 马相
厨房和餐桌是充满烟火气的温馨角落,但也可能是藏着肝炎病毒的“温床”。甲肝、戊肝等通过消化道传播的肝炎,常借着食物、餐具悄悄“潜入”人体,而预防的关键,就藏在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生活细节里。7月28日世界肝炎日即将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西安市红会医院感染科主任王军宁,教大家如何守护厨房、餐桌边的健康防线。
食材处理:别让“脏东西”溜进锅里
买菜回来直接切、生熟案板混用,这些习惯可能正在给肝炎病毒以可乘之机。王军宁提醒,甲肝病毒能在蔬菜、水果表面存活数天,而贝类、毛蚶等水产品如果生长在被污染的水域,体内会富集大量病毒,简单冲洗根本杀不死。因此,厨房做饭一定要注意,根茎类蔬菜要去皮,叶菜类要用流水冲洗至少30秒,最好浸泡5分钟后再冲洗;贝类、蛏子等海鲜,需先放在清水里吐沙24小时,烹饪前用牙刷仔细刷洗外壳。
切生肉、生海鲜的刀和案板,必须与切熟食、水果的严格分开。不少家庭图方便,一把刀从头用到尾,殊不知生食材上的病毒会通过刀具污染凉菜、熟食,比如凉拌黄瓜、卤味拼盘,这些直接入口的食物一旦被污染,会让感染风险陡增。
烹饪火候:“七分熟”的鲜美可能藏着风险
夜市里的烤生蚝、日式料理中的刺身、火锅里“涮几秒就吃”的毛肚……这些追求“鲜嫩”的吃法,也暗藏肝炎传播的隐患。王军宁说,甲肝、戊肝病毒对高温敏感,80℃以上持续加热1分钟就能被灭活,但很多人追求“鲜嫩”吃法,这可能暗藏感染风险。“尤其是涮火锅、煮海鲜,看着食材变色就捞出来,其实可能没熟透。”王军宁建议,烹饪海鲜时,至少保证贝类开口后再煮3分钟,肉类彻底变色、无血丝后再食用,别为了口感影响健康。
此外,剩菜的处理也容易出问题。有些人把剩菜放冰箱,第二天直接拿出来热一下就吃,却不知甲肝病毒在4℃环境下能存活数周,剩菜需彻底加热(中心温度达70℃以上),而且最好分成小份储存,避免反复加热。
餐具卫生:家有老人小孩尽量“分餐制”
“家里来人吃饭,用公筷公勺太见外了吧?”这是很多人的想法,却可能让肝炎病毒通过唾液悄悄传播。虽然乙肝、丙肝主要通过血液传播,但甲肝、戊肝患者的唾液中也含有病毒,共餐时若餐具消毒不到位,风险会大大增加。
“用洗洁精简单冲洗的碗筷,仍可能残留甲肝病毒;而用沸水浸泡10分钟或使用消毒柜的‘高温模式’,才能有效杀灭病毒。”王军宁建议,家庭餐具每次使用后,先用流水冲洗,再高温消毒,尤其聚餐后更要加强清洁。
给孩子喂饭时,很多家长习惯自己先嚼碎食物再喂,这种“爱的举动”其实很危险。一旦家长携带肝炎病毒,很可能通过唾液把病毒传给免疫力较弱的孩子。改用辅食剪将食物剪碎或用研磨碗处理,才是更安全的选择。
肝脏功能较弱的老人、免疫力尚未完善的儿童,是肝炎病毒的“重点攻击对象”。王军宁提醒,家有老人小孩,更要注意“分餐制”,每人一套专属餐具,夹菜用公筷,盛汤用公勺。剩菜最好单独分装,避免多人反复接触。此外,接种甲肝、戊肝疫苗是性价比最高的预防方式,尤其是经常在外就餐、喜欢吃生冷食物的人,建议提前接种,给肝脏加一道“防护罩”。
厨房、餐桌边的防护,说到底是对生活细节的较真。把好“入口关”,让每一顿饭都吃得安心,就是对肝脏最好的守护。
编辑:韦瑞娜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