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爬两层楼就喘得不行,胸口还发闷,我还以为是年纪大了没力气……”
63岁的高先生躺在病床上,回想几天前的经历仍心有余悸。其实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些自己以为 “无关紧要” 的不适,其实是心脏发出的紧急 “求救信号”,再晚一步,可能就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
01忽视 “求救信号”,他的心脏 “动力” 只剩14%
高先生的 “心脏危机”,要从11年前说起。那时他偶尔会出现心前区憋闷,休息一会儿就能缓解,便没放在心上,既没去医院检查,也没调整生活习惯。直到前段时间,他突然感觉胸闷、胸痛加重,还伴随严重气短、心悸,连躺着都喘不上气,家人赶紧将他送到西安大兴医院渭水园院区心血管内科五病区。
医院迅速为高先生完善检查,结果让所有人都揪心:
心律失常危机:心电图显示为 “室性心动过速”—— 这是一种恶性心律失常,心脏跳得又快又乱,无法正常泵血,随时可能引发心跳骤停;
心脏功能衰竭:心脏超声提示EF值仅14%(正常成年人EF值需达到 50%-70%),意味着他的心脏只能勉强输送正常水平1/3的血液,就像一个 “快要报废的泵”,连维持基本生命都困难;
全心扩大、心肌缺血:长期忽视 “求救信号”,导致高先生的冠状动脉严重狭窄,心肌长期缺血缺氧,心脏已经出现 “全心扩大”,室壁运动幅度显著降低,急性心力衰竭全面爆发,生命体征随时可能崩溃。
“他这是典型的‘忽视信号、拖延就医’导致的严重后果!” 吕安林主任解释,11 年来的反复憋闷疼痛,其实是心脏持续发出的 “求救信号”,但高先生一直没重视,才让病情从轻度心肌缺血,发展到严重心衰、恶性心律失常,错过了早期干预的最佳时机。
02生死抢救:三步精准治疗,脱离 “心脏危机”
面对高先生的危急情况,吕安林主任带领团队迅速制定抢救方案,分三步与死神赛跑:
第一步:电复律稳住 “乱跳的心脏”
高先生当时处于室性心动过速状态,心脏无法规律泵血,必须先让心律恢复正常。抢救团队立即为他实施心脏电复律术—— 通过仪器释放平稳电流,纠正紊乱的心律。随着仪器发出 “嘀” 的一声,高先生原本过快、过乱的心率逐渐平稳,成功转复为窦性心律,暂时保住了 “生命底线”。
第二步:药物治疗改善心功能
心律稳住了,但高先生的心脏仍处于 “极度虚弱” 状态,泵血能力严重不足。医护团队通过微量泵为他输注药物,增强心肌收缩力、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同时口服药物维持窦性心律,防止心律失常再次发生。经过 4 小时的治疗,高先生的气短、胸闷症状明显缓解,呼吸逐渐平稳,血压、心率等基本生命体征终于稳定下来。
第三步:PCI手术打通 “堵塞的血管”
心律和生命体征稳定后,冠脉造影检查揭开了高先生心脏问题的 “病根”:他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存在重度狭窄,就像两条被堵塞的 “输水管道”,导致心肌长期缺血缺氧,这才是引发心衰、心律失常的根本原因。
“必须打通狭窄血管,才能让心脏彻底‘回血’。” 吕安林主任团队为高先生实施PCI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手术中,医生通过导管将支架精准植入狭窄的冠脉血管,随着支架缓缓撑开,原本堵塞的血管瞬间恢复通畅,心肌供血能力大幅提升。
术后,医护团队继续为高先生进行抗凝、抗血小板聚集、营养心肌等治疗。一周后复查,高先生的EF值明显提升,胸闷、胸痛、气短等症状完全消失,从卧床吸氧到能自主下床散步,精神状态一天比一天好。
出院时,高先生特意记下了心脏 “求救信号”,还说要回家讲给身边的老伙计听,让大家都提高警惕。
03这5个信号,是心脏在向你 “呼救”
心脏是人体的 “动力泵”,一旦出现问题,不会毫无征兆。我院心血管内科吕安林主任提醒:当身体出现以下症状时,千万别当成 “小毛病”,很可能是心脏在发出危险警示,一定要及时就医!
反复胸闷、胸痛:感觉胸口像被重物压迫,或出现针刺样、闷胀样疼痛,尤其在活动、情绪激动、饱餐后加重,休息几分钟后缓解——这可能是心肌缺血的典型表现,长期忽视可能引发心梗、心衰。
莫名气短、呼吸困难:平躺时感觉喘不上气,必须垫高枕头或坐起来才能呼吸顺畅;稍微活动就气短急促,连说话都要断断续续 —— 这是心脏泵血能力下降的信号,血液无法满足全身需求,肺部也可能出现淤血。
心悸、心跳紊乱:突然感觉心跳过快、过慢,或 “咯噔咯噔” 跳得不规则,像 “漏了一拍”;有时还伴随头晕、眼前发黑 —— 可能是心律失常的症状,严重时会导致心跳骤停。
全身乏力、容易疲惫:明明没做重活,却总觉得浑身没力气,连走路、穿衣都觉得累;休息后也无法缓解,甚至出现嗜睡、精神萎靡 —— 这是身体供血不足的表现,心脏无法为肌肉、大脑输送足够血液。
下肢水肿、尿量减少:脚踝、小腿出现明显水肿,按压后会留下凹陷,半天无法恢复;同时尿量比平时减少,夜间排尿次数增多 —— 这可能是心衰导致体内水分无法正常排出,堆积在下肢的信号。
这些 “求救信号” 往往不是单独出现,而是多种症状同时或交替发生。就像高先生,11年来反复出现心前区憋闷疼痛,却一直没重视,直到症状加重才就医,差点酿成悲剧。
吕安林主任提醒:别让 “拖延” 害了你的心脏
高先生的经历,不是个例。在临床中,医生经常遇到像他这样的患者,忽视心脏发出的 “求救信号”,把胸闷、气短当成 “年纪大的正常现象”,把胸痛当成 “胃病”,最终延误治疗,导致病情加重。
吕安林主任强调:心血管疾病的救治,“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无论是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要重视身体发出的异常信号,尤其是有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高危人群,更要定期做心脏检查(如心电图、心脏超声、冠脉造影等),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