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勇(化名)已经脱离呼吸机,生命体征平稳,可以自主呼吸了!”——听到小儿外科主任李鹏教授带来的好消息,小勇的家人紧紧握住他的手,连连道谢。此前,正是李教授那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外科做过很多同类手术,这个腹部肿瘤可以切除”的坚定话语,给了他们一颗“定心丸”。
早产儿小勇在母体内仅待了33周+2天便匆匆出世,体重2800克。他一出生便全身水肿明显、肤色暗黄、腹部膨隆。辅助检查提示,他可能罹患“肝脏血管瘤”。由于当地医院治疗经验有限,家属紧急将他转往上级医院。然而,时间一天天过去,重症监护室里的孩子病情并未好转:肿瘤未见缩小,反而引发了严重的腹胀和呼吸困难,即使持续吸氧,氧饱和度也仅能勉强维持。这个约苹果大小的肿瘤,正挤压着他尚未发育成熟的肝脏、心脏、肺和消化道,医生建议寻找经验丰富的大医院进一步诊断与治疗。
经多方打听,小勇家属找到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李鹏教授。与李教授沟通后,家属决定转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进一步治疗。李鹏教授团队接诊后迅速启动多学科会诊机制,联合新生儿科、麻醉手术科、影像科、超声医学科,共同为小勇制定治疗方案。
小勇入院后详细检查发现,肿瘤直径约10厘米,几乎占据他肝脏一半以上,且血供丰富,如同一颗“定时炸弹”。同时,小勇心脏也开始增大,肺动脉的压力明显升高,肿瘤随时可能破裂出血或继续增大导致心肺功能衰竭。小勇为早产儿,体重较低,全身血容量仅约300ml,而肿瘤位于肝脏,血供丰富,术中极易出现大出血,对麻醉技术、手术操作及围术期管理都构成了极大挑战。
李鹏说,为20天的新生儿实施手术,难度大、风险高,但他更知道此类的疾病如果能够及时的治疗,孩子的预后会比较好。
经过周密术前讨论并与家属充分沟通,李鹏教授团队决定实施“肝肿瘤切除术”。在麻醉团队的精准调控和手术室护士的密切配合下,由李鹏教授主刀,小心翼翼游离血管及胆管,完整切除肿瘤,术中出血不足10ml。这颗如苹果般大小的肿瘤,重量达315g,终于被成功“拆除”。
术后,小勇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继续治疗。在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料下,目前已顺利脱离呼吸机,生命体征平稳,正处于术后恢复中。
“肝脏血管瘤是婴幼儿时期最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由于瘤体巨大,压迫腹腔和胸腔脏器,时刻威胁着宝宝的生命,但多数经过规范治疗都预后良好。”李鹏表示,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小儿外科每年接诊大量来自西北乃至全国地区的复杂、疑难小儿外科疾病,包括婴幼儿肝肿瘤、泌尿系畸形、消化道结构异常、先天性肺脏畸形、胸廓畸形等。依托先天性结构畸形诊治重大项目,科室已建立起成熟的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MDT),为众多像小勇这样的孩子带来生命的曙光。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