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陕西中医药大学学生在上中医课。
本报记者 杜玮文/图
岐黄薪火,代代相传。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新学期,又一批怀揣热忱的青年学子踏入中医课堂,开启属于他们的“岐黄之旅”。
学中医,究竟学什么?是辨证施治的诊疗逻辑,是望闻问切的实操本领,还是薪火相续的文化根脉?近日,记者走进陕西中医药大学,对话国医大师张学文的弟子与该校学生。
大师仁心 传道授业
9月24日,在陕西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临床专业课上,博士研究生导师闫咏梅给研究生讲解临床上的重要事项。她说:“学习中医最重要的是有一颗仁心。”
“我的老师张学文常说,学医不仅要钻研方药,更要先学会做人。”闫咏梅说,“一次,我们在路边遇到一名中风患者,老师当即蹲下身把脉、遣方,并细嘱煎药与康复之法。我在一旁看着,心想,原来医德就体现在举手投足间。”
张学文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内科学专家,2009年被评为首届国医大师。他还创建了陕西中医药大学脑病科室和脑病团队。
几十年来,张学文培养了姜良铎、刘华为、闫咏梅、李军等一大批中医人才。如今,这些人大多已成为中医骨干力量。他常对弟子说:“学习中医,学的是方剂里的经验,也是病榻前的仁心。”
闫咏梅印象最深的一幕,发生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脑病团队正在研发“通脉舒络液”,因为条件有限,制剂中因含有动物药,极有可能出现热原反应。每一批制剂生产出来,张学文都要亲自试药。
“当我推开病房门,看到老师安静地躺在病床上输液,非常震撼。那一幕让我懂得了什么是‘把病人的安全放在第一位’。”闫咏梅对青年学子说。
该校博士生导师李军告诉记者:“老师张学文常说‘药在于精,不在于多’。他的处方常在10味左右,用量轻巧而见效,从不给病人增加负担。”
继承师训 守正创新
“实实在在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把中医药传承好”是张学文常对弟子说的话。
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张学文发现,中风、癫痫、头痛患者的表现复杂,神志异常、偏瘫、耳鸣、麻木……远不是“脑为奇恒之腑”的传统理论可以解释的。他在国内首先提出“脑当为脏论”的学术观点,把脑提升到与五脏并列的重要位置,为中风、痴呆、帕金森等疾病的研究开辟了新路。20世纪80年代起,他率领团队围绕这一观点,从理论、实验到临床多维并进、持续深耕,推动该理论日臻完善。
闫咏梅对张学文总结出的“化瘀通络六法”感受颇深,“老师说,瘀血不是孤立的结果,而是由寒凝、肝热、气虚、浊毒、阴伤等原因造成的。不同病因,要不同治法:气虚致瘀,要补气活血;热毒壅盛,要清热化瘀”。
在老师的影响下,闫咏梅继承并发扬了“痰瘀毒损论治中医脑病”理论。她说:“好中医既要扎根经典,又要与时俱进,应该左手拿《黄帝内经》,右手握CT片。”在她的带领下,团队运用功能磁共振、分子生物学等技术,证实了“涤痰化瘀”疗法能够改善脑微循环障碍,为传统理论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军也常给学生提起老师的教诲:“理论不是纸上谈兵,要服务于疗效。”在老师指导下,他系统总结了脑病“诸阳之会阳易亢”“元神之府神易伤”“清灵之窍窍易闭”等诊治纲领。
分层师承 院校结合
中医传承不仅在大师与弟子之间延续,也在青年学子中接续展开。
新学期,陕西中医药大学2024级中西医结合专业研究生俞瑞珊告诉记者,刚开始读《黄帝内经》《伤寒论》时,十分吃力。但坚持背诵后,她逐渐发现,经典不仅是方药的记载,还是一种思维方式。“我随师侍诊时,在老师指导下学会用经典思路分析病情——是表证还是里证,是虚证还是实证。这种训练,让我慢慢养成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观。”俞瑞珊说。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医院一病区主任张慧是闫咏梅的弟子。她记得,老师查房时,总会先把听诊器焐热,再给病人听诊。张慧说:“病人信任你,疗效才会更好。这些细节虽不见于课本,却是师承的独特价值。”
在教学中,陕西中医药大学脑病团队积极探索“分层师承与院校教育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生初期随带教老师学习,进阶后入省级名中医门下,高年级时随国医大师侍诊抄方,逐步深入理解中医的真谛。这一模式获得国家级和省级教学成果奖,成为中医研究生教育的创新之举。
“正因为这样的代代相传,越来越多的青年学子在继承与创新中走向未来。”俞瑞珊说。
编辑:齐少恒
上一篇:强生爽身粉致癌案新进展:被判向一癌症死者家属赔偿近7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