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美国科学家玛丽・布伦科、弗瑞德・拉姆斯德尔与日本科学家坂口志文,以表彰他们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上的突破性发现。三位科学家揭示了调节性T细胞作为免疫系统“调解员”的核心作用,以及Foxp3基因为其发育调控“总开关”的分子机制,彻底改变了人类对免疫稳态的认知。“这一发现解释了多数人不患自身免疫病的根本原因”,诺贝尔委员会主席欧莱・卡珀如此评价。
当诺奖聚焦这一免疫学核心命题时,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施秉银教授倍感振奋:“我们团队近30年深耕的方向,与诺奖聚焦的外周免疫耐受研究高度契合,是同一科学命题下的不同实践探索。实际上,免疫学过去已经在很多领域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方说在肿瘤的CAR-T治疗等领域,已经显示出了巨大的作用,而这次诺奖对免疫耐受机制的明确,更是为整个领域的临床转化按下了‘加速键’。”
在接受采访时,施秉银教授结合团队三十余年的研究成果,从诺奖意义解读、研究历程回顾、免疫耐受机制科普、临床应用拓展及科研布局建议等多方面,深入阐述了外周免疫耐受领域的现状与未来,为公众揭开自身免疫病预防研究的神秘面纱。

1
诺奖破局:外周免疫耐受机制
照亮医学研究新方向,填补认知空白
谈及诺奖颁发的意义,施秉银教授从免疫学发展脉络出发,深入剖析了这一成果的突破性价值。他指出,此次获奖成果核心在于明确了调节性T细胞的关键作用,以及Foxp3基因调控这一分子机制,“这不仅填补了免疫学领域对‘免疫系统如何区分自我与异己’的认知空白,更为自身免疫病防治、器官移植等临床领域提供了精准靶点”。
从医学科学研究的角度来看,这一发现之所以能获得诺奖认可,关键在于它为理解免疫相关疾病的发病根源提供了全新视角。施秉银教授进一步解释:“调节性T细胞就像免疫系统的‘刹车系统’,而Foxp3基因则是控制刹车的‘总开关’。当Foxp3基因功能异常,调节性T细胞活性不足时,免疫系统会错误攻击自身组织,引发甲亢、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病;反之,若能精准调控这一机制,就能让免疫系统‘守好边界’,避免过度反应带来的伤害。”
他强调,诺奖的突破让学界对免疫耐受的理解从“现象观察”深入到“分子机制”层面。在此之前,研究人员虽发现免疫系统存在“不攻击自身”的现象,但始终未明确背后的核心调控通路。而此次诺奖成果构建起“Foxp3基因—调节性T 细胞—外周免疫耐受”的完整逻辑链条,为后续针对性研发药物、疫苗及治疗方案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对整个医学研究而言,是从‘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的跨越,推动免疫学研究从基础探索迈向精准临床应用的新阶段”。
2
科研共振:三十载深耕
从实验室到临床,每一步都凝聚坚守
早在诺奖成果揭晓前,施秉银教授团队已在该领域持续攻坚30年,从基础实验到动物模型构建,再到疫苗研发,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坚定。
研究的起点要追溯到1996年,当时施秉银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支持,开启了甲亢自身抗原促甲状腺激素受体(TSHR)的研究。彼时,自身免疫病预防研究在国内尚处于起步阶段,缺乏成熟的技术体系和参考案例,团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经过无数次实验摸索,团队先后成功克隆纯化TSHR及TSHRA亚单位,为后续研究打下关键基础。
动物模型构建是研究过程中的重要难关。2006年,团队克服技术瓶颈,在国内首次成功制备小鼠Graves甲亢模型,通过反复实验证实,在新生期诱导免疫耐受可有效阻断小鼠成年后甲亢的发生。但小鼠与人类存在物种差异,要验证这一机制在灵长类动物中的有效性,难度大幅提升。2013年,团队成员伍丽萍副教授带领研究小组,前往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开展恒河猴研究。由于恒河猴饲养周期长、实验操作难度大、数据采集要求高,这项研究一做就是6年。期间,团队成员克服环境适应、实验方案调整等多重挑战,最终在2019年成功构建国际首个恒河猴Graves甲亢模型。
“我们2000年就创新提出了‘新生期诱导免疫耐受预防自身免疫病’的新理论,2007年初步验证通过抗原诱导免疫耐受可预防Graves病,2011年在国际著名杂志《内分泌学》(Endocrinology)发表了‘在鼠新生期利用表达TSHR亚单位的腺病毒诱导免疫耐受预防Graves病’一文,首次以科学严谨的实验结果,向国际学界展示了新生期诱导免疫耐受预防Graves病的可行性。”施秉银教授回忆道,每一个成果的背后,都是团队成员日复一日的坚守,“基础研究需要‘坐冷板凳’,我们在恒河猴研究期间,团队成员经常住在研究所,每天观察猴子的生理状态、记录实验数据,遇到问题及时调整方案,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才让我们突破了一个又一个难关”。
在抗原制备与纯化环节,团队同样付出了大量心血。2010年,团队完成TSH 受体胞外段克隆及真核表达工作;2011年,攻克酵母TSH受体蛋白的表达和纯化难题;2020年,又成功实现昆虫TSH受体蛋白的表达和纯化。这些关键技术的突破,为甲亢预防性疫苗的研发提供了核心原料支撑。2022年,团队正式启动预防Graves甲亢的“甲亢疫苗”研发,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目前疫苗已进入中试阶段,前期动物实验、生产工艺优化等工作已基本完成,近期将向国家药监局提交报批申请。
“这款疫苗针对有甲亢家族史的高危人群,上市后能从源头降低发病风险,这是国际上首款利用外周免疫耐受机制预防自身免疫病的疫苗,有望开创甲亢防治的‘预防时代’。” 施秉银教授言语中充满期待,“我们团队30年的坚持,就是希望能把基础研究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防治手段,让更多人免受甲亢等自身免疫病的困扰”。
3
机制科普:通俗解读“免疫耐受”,
揭开自身免疫病发病与预防的关键逻辑
“免疫耐受是一个科学术语,很多人可能觉得陌生,其实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我们的免疫系统对接触到的一些物质不产生免疫排斥,这就叫做免疫耐受。” 施秉银教授用生活化的语言,为公众科普这一核心概念。
他进一步解释,我们身体的免疫系统拥有非常完善的“识别与防御体系”。正常情况下,它对自身所有组织都保持着免疫耐受状态,不会发起攻击;但当外界物质进入体内时,免疫系统会将其判定为“外来异物”,进而启动免疫排斥反应,保护身体免受侵害。“简单来说,免疫系统‘不排斥自己人’,就是免疫耐受的核心表现。”
而甲亢等自身免疫病的发生,恰恰是免疫耐受机制被打破的结果。施秉银教授以甲亢为例,详细阐述了其中的逻辑:“引起甲亢自身免疫反应的抗原,在免疫系统发育过程中可能是一种‘隐蔽抗原’,就像被‘藏起来’一样,没有机会与免疫系统接触,导致免疫系统未能对其建立耐受。等到后天成年后,如果甲状腺组织因外伤、炎症等原因出现破坏,这些‘隐蔽抗原’就会释放出来。此时,免疫系统会将其误认为‘外来异物’,发起免疫攻击,进而引发甲状腺功能异常,导致甲亢发病。”
基于这一机制,团队提出了“新生期诱导免疫耐受”的预防思路。施秉银教授解释道:“我们现在诱导免疫耐受,会选择在免疫系统还没有完全成熟之前进行,也就是新生期——出生后马上诱导免疫耐受。因为这个阶段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定型,可塑性强,此时让它接触相关抗原,就能成功建立起免疫耐受记忆;可一旦成年,免疫系统发育成熟,再去诱导的话,这些抗原就会被判定为‘外来物质’,进而引发免疫排斥,无法达到预防效果。这就是我们选择在新生期开展免疫耐受诱导的关键原因,也是免疫系统免疫耐受的基本规律。”
他强调,每一个免疫过程,都有相应的免疫细胞、细胞因子在协同发挥作用。在免疫耐受机制中,调节性T细胞就是核心“执行者”,“它就像免疫系统的‘调节器’,诱导后调节性T细胞数量增多,就能更好地抑制过度免疫反应,实现免疫耐受;如果调节性T细胞数量减少或功能异常,免疫耐受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自身免疫病的发病风险也会随之升高”。
而T细胞发生这些变化最主要的分子机制,就是Foxp3基因。施秉银教授指出:“这次诺奖获奖的最主要原因,就是明确了T细胞发挥作用的关键在于这个分子,也就是说,免疫耐受的机制是由Foxp3主导的。我们团队的研究也证实,通过调控Foxp3基因的表达,能影响调节性T细胞的活性,进而实现对免疫耐受状态的干预,这与诺奖成果的核心逻辑完全一致。”
4
临床拓展:从甲亢到多疾病防控
免疫耐受技术潜力广阔
随着对免疫耐受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其临床应用范围也在持续拓展。施秉银教授介绍,目前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在甲亢预防领域取得阶段性突破,而未来,这一技术还将应用于更多自身免疫病及医疗场景。
在自身免疫病预防方面,甲亢只是团队研究的“起点”。施秉银教授表示:“甲亢是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一种,而自身免疫性疾病还有很多,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等,这些疾病都存在相似的免疫失衡机制,理论上都可以通过诱导免疫耐受的方式进行预防。”
目前,团队已启动类风湿关节炎疫苗的研发规划。“类风湿关节炎也是一种非常严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会出现关节疼痛、畸形等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对人类健康危害特别大。”施秉银教授说,团队已针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致病抗原开展基础研究,初步制定了疫苗研发方案,“我们希望第二款疫苗能在不久的将来诞生,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带来预防新选择”。
除了这两种疾病,团队还将目光投向了一型糖尿病。施秉银教授解释:“糖尿病中的一型糖尿病也是典型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的发病机制与甲亢类似,都是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内分泌器官导致的。未来,我们的方法也可以用于一型糖尿病的预防,目前相关的基础研究已在筹备中。”
在器官移植领域,免疫耐受技术同样具有巨大潜力。施秉银教授指出,当前器官移植术后,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强效免疫抑制剂来抑制排斥反应,未来如果能通过靶向Foxp3基因或调节性T细胞,诱导机体对移植器官产生天然免疫耐受,就能减少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大幅提升移植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的长期预后。
对于团队的远期规划,施秉银教授有着清晰的目标:“我们最远期的打算是,未来针对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都能有这样好的预防手段来预防它们,构建起覆盖全谱系自身免疫病的预防体系,让更多人远离这类疾病的困扰。”
5
科研布局:基础研究是临床突破的“源头活水”
需长期投入与坚守
作为临床与科研并重的专家,施秉银教授深知基础研究的重要性。他在采访中多次强调,基础研究是医学进步的 “源头活水”,只有做好基础研究,才能为临床转化提供坚实支撑。
“我们团队虽在医院,以临床工作为主,但最近30年实际上做了很多基础研究。像在恒河猴的研究方面,我们在昆明的中国科学院动物所做了将近6年的研究,期间经历了无数次实验失败,最终才得出来一个非常好的结果。” 施秉银教授以团队的亲身经历为例,阐述基础研究的艰辛与价值,“基础研究不像临床诊疗那样能快速看到效果,它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投入,可能几年甚至十几年都看不到明显进展,但正是这些看似‘默默无闻’的研究,才能为后续的临床突破奠定基础”。
从医院科研发展角度,施秉银教授认为,未来免疫学研究需做好三方面重点布局:
一是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包括人才与经费投入。一方面,培养更多懂基础研究、了解临床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打造高水平研究团队;另一方面,保障基础研究长期经费支持,让科研人员能静下心开展研究,无需过度担忧经费问题。
二是坚持“临床问题导向”:让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紧密结合。“我们团队能取得成果,关键在于始终围绕临床未解决的问题展开——看到甲亢患者缺乏有效预防手段,就聚焦甲亢免疫耐受预防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危害大,就启动相关疫苗研发。这种‘临床-基础-临床’的闭环,是科研赋能健康的有效路径。”
三是建立完善科研协作机制:免疫学研究涉及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单靠一个团队难有突破。医院应搭建跨学科协作平台,推动不同科室、领域科研人员合作,同时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整合优势资源形成研究合力。
施秉银教授感慨道:“基础研究需要坐‘冷板凳’,需要耐得住寂寞、经得起挫折。我们花了30年才走到今天,期间遇到过很多困难,但从来没有想过放弃。因为我们知道,每一次实验、每一个数据,都在为最终的临床转化积累力量。”
他表示,诺奖的认可让外周免疫耐受领域迎来了发展机遇,“中国团队的研究成果已在该领域占据重要位置,未来我们将继续深耕,一方面加快甲亢疫苗的临床转化进程,让成果尽早惠及患者;另一方面,拓展研究范围,推动更多自身免疫病预防技术的研发。同时,也希望能带动更多科研人员投身免疫学基础研究,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让基础研究成果真正转化为守护民众健康的临床力量”。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