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韩海军(右二)在医院查看榆林医保药品追溯码监管系统运行情况(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李旭佳
10月18日,榆林市医疗保障局法规与稽查科科长韩海军又一次来到药店。他熟练地拿起一盒药,扫了扫追溯码。
屏幕亮起的瞬间,这名医保“追码者”笑了:“可别小看这串小小的代码,它不仅守住了基金安全,还护住了百姓的用药安全!”
时间回溯到2022年的一天晚上,韩海军在榆林市医疗保障局办公室里,凝视着电脑屏幕上关于药品回流销售案件的报道,眉头拧成了疙瘩。
“又是一起回流药案件。”他揉了揉疲惫的双眼,语气中满是沉重。
何为回流药?简单来说,就是指通过非法渠道回收已流出正规医药流通环节的药品,重新流入市场。这些药品脱离了正规的储存与运输体系,温湿度失控、包装破损等问题频发,其安全性与有效性无从保障。
更严重的是,部分回流药还被不法分子再次用于医保报销,不仅扰乱药品市场秩序,威胁患者用药安全,还造成医保基金的巨额流失。
“药品回流线索隐蔽、取证艰难。”在医疗、医保系统深耕20余载的韩海军,亲历过群众求医问药时的无助。
“药品都有唯一的追溯码,能否用在医保监管上?”一个念头在韩海军脑海中闪现,临床医学专业出身的他燃起斗志。
药品追溯码是药品的“电子身份证”,一物一码,具有唯一性,但其功能长期局限于药品流通追溯,要将其应用到医保基金监管领域,当时在全国范围内尚无先例。
“药品追溯码的前7位包含药品核心信息,有药品的规格、厂家等信息。”韩海军说,若以此为纽带,将追溯码和该药品的商品条形码、医保贯标码关联,可实现“三码合一”。
能有啥效果?“利用追溯码的唯一性进行校验,能遏制同一药品的再次报销。实现了‘三码合一’,药店就可以将原来既扫商品码又扫追溯码的过程合二为一,省时省力,同时实现了窗口拟发药品和处方药品的‘电脑自动核对’,取代了之前的‘人工肉眼核对’,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有效避免了发错药事故的发生。”韩海军说,这种方式能从根本上杜绝回流药再次报销,难点在如何建立完整的追溯码数据库和一套分析监测应用系统。
当他提出这个大胆设想时,有人质疑:“目前没见过这样的做法,实时拦截会不会造成数据拥堵或宕机,这个方法可行吗?”“我看这方案可行,试试。”韩海军说。
短短一个月,韩海军和同事深入药店、医院调研了解,反复讨论座谈,笔记本上记满亟待解决的问题:“重复扫码时系统能否自动触发预警机制?”“开处方的时候需要什么数据才能实现药品周期控制?”……
历经一年多攻坚,2023年7月1日,榆林医保药品追溯码监管系统建成,并在当地81家慢性病药店试运行,上线当天,就拦截了好几笔异常结算。
“这个系统就好比给参保人购买、报销医保药品配备了‘电子警察’。”韩海军说,它的3个“杀手锏”更让监管无死角:基础数据库如同药品的“户籍档案”,精准记录每盒药品的销售流向,重复出现的追溯码在结算时会被自动拦截;电子处方库宛如一位严格的“家庭医生”,能根据患者的药品购买数量自动计算用药周期,避免患者超量购药、囤积药品,从源头减少药品流入黑市的可能;药品追溯码监测平台则拥有一双“火眼金睛”,通过对地域、机构、金额、涉及人员等海量数据的分析,构建起医保药品“来源可查、过程可溯、去向可知、责任可追”的全链条监管机制。
此外,针对少数无追溯码的药品,榆林市还建立了“白名单药品无码库”,系统自动审核通过,不影响群众购药报销。
在韩海军看来,这项实践的突出成效,体现在超量购药行为的减少和基层群众购药扫码的安心。
“以前总担心买到劣药、假药,现在有了追溯码监管系统,一扫就出结果,心里踏实多了。”清涧县的王大爷拿着刚买的药品,用手机扫描药盒上的追溯码。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2024年,榆林市被确定为国家追溯码采集应用试点及联络点,相关经验向全国推广。2024年4月,我省委托榆林市建设陕西省医保药品追溯码监管系统。
“我们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采取‘采集’和‘应用’同步推进的方法,以‘追溯码基础数据库、药品进销存数据库、电子处方信息库和校验规则库’四库联建为核心,历时2个月完成了系统的优化建设,2024年6月,我省10个市监管系统统一上线。”韩海军说。
如今,该系统不断优化,越来越多医疗机构实现了无序扫码治理和秒级处方自动应对。截至今年10月22日,陕西采集上传药品追溯码834.8亿条;2024年以来,陕西协助国家医保局查办回流药案件3起。
每当有人问起“追溯码管控创意”的秘诀,韩海军总是不好意思地说:“一切源于实践。我曾是一名医生,见不得患者因为吃失效药而承受痛苦;我更是一名党员,绝不允许群众的看病钱救命钱白白流失。”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