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健康 > 陕西名院 >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 正文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疫情防控风口浪尖的“特殊战队”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2022-12-23 14:40:05
[摘要]目前,疫情防控形势进入艰难复杂的时期,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急诊科也同样进入艰难时刻:最高一天的接诊量达到215人,远远超出既往数量。

  目前,疫情防控形势进入艰难复杂的时期,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急诊科也同样进入艰难时刻:最高一天的接诊量达到215人,远远超出既往数量。面对大量新冠阳性患者的涌入,除了院前急救、急诊内外、抢救室等工作,还需要紧急救治发热的危急患者。

  在科室医护人员一度因病减员,工作量骤增,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的重重困境下,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上下团结一心,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急诊人的无畏精神。

  忙碌是常态,再累也值得

  “肚子疼不疼?大便出血吗?有没有头昏、乏力?”急诊抢救室大厅内,急诊科医生李莎一边询问着患者病情,一边快速地记录着。了解患者的病情之后,她开医嘱、打电话为病人联系科室会诊、办理入院手续,随后又立刻跑着去下一个患者的床边。

  往日走路带风的她,在骤增的工作压力之下,步伐也变得沉重起来,但她仍继续坚持在岗位上。交完班才瘫倒在椅子上,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再累也要顶上,要对得医生这个职业,对得起前来就诊的患者。”

9357338c5dbe138a8b31a48fc7728508.png

  在院前急救科医生郭洁的一个24小时值班中,络绎不绝的电话让她连续不断跟车出诊接收求助的患者。骤然增多的患者,甚至在出车接到患者后返回医院途中还要顺道去接下一位患者,24小时共计出车33趟,创下了急诊出车的最高纪录。“我不得不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赞,在救死扶伤的征途上充分实现了一个医生的使命。”

  我不是孤军奋战,还有许多人在背后默默支持着我

  90后护士李浩在急诊科已经工作7年了,这天上班时他看到好几辆120救护车在门口排队,120送来的患者躺在抢救室的平车上正在接受治疗。抢救室里比往日多了几分拥挤,走廊的两侧、护士站前面,随处是或坐或躺的患者,偌大的抢救室里,只留下供工作人员来回忙碌穿行的间隙。危重症患者在这里进行抢救,急诊患者在这里完成初步诊疗,住院患者经过这里分诊、留观、过渡并收入院,一些发热的重症患者,此时也都涌入急诊科。李浩匆匆喝了几口水便穿戴好隔离防护服,继续开始工作。

  连续不断地接患者、测生命体征、抽血化验、给药、为患者还有家属采核酸、陪送检查、收入院……一个班上下来,李浩感觉腿都要跑断了。但他知道,此时科室人手紧张,更需要每个人都能独当一面。

bdc432505823991d6a5067a02f251abb.png

  一个夜班,李浩接班时,抢救室还有好几位患者,9床的老奶奶呼吸困难,意识不清,血压最低时仅46/19mmHg,心率达190-200次/分,李浩手脚麻利地给予患者吸氧及心电监护,并协助完成了血气分析、胸部CT等一系列检查,检查结果提示老人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病情十分危重,李浩注意观察着老人的病情,根据医嘱给予静脉输液对症用药,老人的生命体征逐步平稳了。而这一夜,李浩照顾的不仅是危重患者,还要兼顾其他来就诊的患者,一刻不停地在门诊和抢救室之间来回奔波。

  让李浩感动的是,一些患者和家属见到他紧张忙碌的样子时对他说:“小伙子别急,慢点走,先处理其他着急的,一个一个来,我们不着急,你慢点……”听到这些安慰的话语,李浩心里很温暖,也很感动。他觉得这场战斗,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还有很多人在背后默默支持着他,让他更坚定了挺过这段艰难时期的信念。

  不管再难,我也要继续咬牙坚持

  120跟车护士王倩怀孕已经3个多月了。她强撑着腿疼、头晕等身体不适,一遍遍接听电话、一趟趟出车。出车后好几个小时都不能返回基站,往往还不等将患者送到医院交接完毕,就又接到下一趟的出车任务。

  拨打120急救电话的也并非都是急危重症。一次,王倩和同事前往医院附近一个小区,是一位76岁的脑梗后遗症的老奶奶,因行动不便,生活难以自理,平时由老伴儿照顾。可几天前老伴儿因头晕被送到医院救治,只剩她独自一人在家。王倩到的时候,老奶奶在床上坐着,显得很无助。王倩为她测了体温,稍作处理后便将老奶奶带回医院救治。

208b6621565ae3fa43b9216c9aaa2f61.png

  在连续上了48小时的班,出了几十趟车,不停地跑来跑去为患者量体温、心电监护、吸氧、静脉输液等连续工作之后,王倩累得腿都快抬不起来了,肚子里的宝宝也发出抗议——王倩的孕肚不时地感到发紧、疼痛。她心里有点害怕,一边温柔地抚摸一边柔声说道:“宝宝怎么啦?是不是妈妈把娃累着了?对不起,妈妈不是故意的,宝宝坚持坚持哦,等下班了妈妈给你吃点好吃的,我们就能好好休息啦……”肚子里的宝宝仿佛听懂了,疼痛感慢慢消失了……

  “有时候嗓子痛得连水都咽不下去,但还是要不停地接打电话。但想到我的同事,想到那些被疾病折磨的患者,不管再难,我也要咬牙继续坚持下去!”

  不能因为核酸耽误患者的病情

  “感谢你们,我亲爱的战友,此刻的你们就是真正的战士,白衣执甲,勇往直前!是你们,拖着疲惫的身躯,轻伤不下火线;是你们,在面临崩溃的边缘,即使眼含泪水,仍能坚持救人;是你们,希望自己能晚点阳,只为等到伤愈归来的战友;是你们,虽然满腹委屈,却无一人抱怨;是你们,即使身怀六甲,忙到只能吃饼干充饥,仍然坚守岗位;是你们,主动要求加班,以求缓解伙伴们的压力;是你们,输液治疗时看似弱小可怜,转瞬间抄起听诊器,又化身为伟岸的斗士......‘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这句话,你们不会经常去想、去说,但是你们无时无刻不在做!”这是刷爆朋友圈的急诊科主任刘延峰的一段话。

  “最近,无论是救护车拉来的,还是自己来的患者,病情都很重。慢性病患者也很多,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还有一些重症肺炎的,送来时情况很危急,我们会就地抢救,也来不及考虑患者是否是新冠阳性患者。”刘延峰说,这段时间以来,急诊人都秉持着一个原则,绝不能因为核酸耽误患者的病情,尽管这会增加暴露风险,但救死扶伤,是急诊人的天职。

64366b53469b46fc4d305e86dbea9044.png

  因伤减员和患者滞留是刘延峰面临的很大问题。在这个特殊时期,急诊科抢救室患者是平日的好几倍,工作量骤增,身边不断有同事出现症状,人手越来越紧张。急诊人知道自己肩上扛着的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家也从不抱怨,任劳任怨,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患者增多,住院床位紧张,收住入院困难,常常在急诊造成“压床”,患者分流不出去,刘延峰一面在抢救重症患者、上呼吸机、问诊、填写病历、治疗之余,一面积极协调分流,安排危重患者入院。同时,哪个岗位有空缺他就立刻替补上去,下班时往往累得腰也直不起来。他说:“特殊时期,就要顶得住、扛得起,践行救死扶伤的医者初心。”

  每天工作12个小时,用实际行动做出表率

  急诊科护士长刘晔嗓子沙哑,不时咳嗽,尽管如此,她也并没有休息,每天从早上7点多连续工作至晚上8点多。作为护士长,刘晔要把握好全科护理工作的大局,既要保障日常工作有条不紊,也要做好发热患者、急危重症患者的治疗、护理,还要承担住院患者及陪人的核酸采集工作,对所有就诊患者进行体温监测、观察病情、治疗以及心理护理等工作。

  面对各种各样病情复杂危重的患者,刘晔带领科室护士进行快速诊断、甄别、评估,用良好的心理素质,熟练的操作,配合医生分秒必争,最大程度减轻患者的痛苦。病情重的进抢救室抢救,轻的收治到专科,及时进行分流,同时还要承接源源不断的新患者,工作量明显增加,再加上人员减少,工作量是平时的1.5到2倍。

b20efaf3954d434c079add21c37a43b5.png

  她用实际行动做出表率,和护士们一起进行预检分诊、采集核酸、处理医用垃圾、运送患者。“科里人员尽可能坚守岗位,医院也在设法调配人手支援。大家都在咬牙坚持,都是在用情怀工作。我给不了大家什么,只能每天给他们‘精神安慰’,也要确保他们按要求防护,戴N95口罩、穿隔离防护衣、戴帽子和手套,争取团队良性运转。”刘晔笑着说。

  特殊时期,也有很多患者心里十分焦躁,对护士说话语气不好,刘晔能理解大家在面临的困境与烦恼,她尽力做好患者的情绪疏导,同时也尽量安慰又劳累又受了委屈的护士。“大多患者都非常通情达理,但也免不了有‘难缠’的患者,我只能尽力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特殊时期更要付出加倍努力,尽量让每一位患者都能得到满意的服务。”刘晔还是像往常一样淡定地表示。

  高强度、高风险、高负荷的工作任务背后,是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医护人员一颗颗高度的责任心,彰显着疫情防控战时状态下一附院人守护百姓健康与生命的初心与使命。 他们说:“越是艰难,越要积极主动,各自为战,互相补位,在这个特殊时期,没有你和我,只有我们!”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急诊科

上一篇:一台微创手术同时治好患者急性阑尾炎和胆结石两种病 下一篇: 西安市第一医院获批“2022年度西安市重点实验室”——“西安市神经免疫疾病创新转化重点实验室”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