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大脚板”绘就暖心民情地图
“张阿姨,今天身体还好吗?”
“文娟,早安,今天我好着呢!”
1月28日9时,雁塔区杜城街道社工站社工黄文娟照常与西姜欣居社区独居老人张琴(化名)在微信上互相问候。从去年10月份开始,黄文娟与张琴每天清晨互道早安已成习惯。
社工黄文娟与老人张琴非亲非故,为何如亲人般紧密联系?1月27日,记者来到杜城街道西姜欣居社区,了解到了二人的故事。
60岁的张琴多年独居,因患心脏疾病不便外出。去年,从居民志愿者胡朝莲那里了解到张琴的身体及生活状况后,黄文娟和网格员等人便时常上门看望张琴,并约定好每天在微信上聊天,了解张琴的身体情况。平日里,热心的胡朝莲也常去张琴的家里照顾。
一星期前,得知胡朝莲要回老家过年,张琴从此便少了一份陪伴和帮助,黄文娟邀请志愿者写了一副对联,和青年志愿者一起上门陪张琴聊天解闷,并为张琴家贴上红红火火的对联。
“谢谢文娟,你每天都记挂着我。”张琴说,社工黄文娟和邻居胡朝莲一直如亲人般陪伴、照顾她,让她感觉生活并不孤单。
在西姜欣居社区,还有不少像张琴一样的独居老人被社工、网格员关注、关心着。西姜欣居小区是公租房小区,以小区有7栋楼,共分为7个基础网格,目前居住2008户、33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504人,独居老人49人,残疾人124人。
面对特殊群体的个性化需求,增强特殊困难群体在非正式照顾下的支持网络迫在眉睫。黄文娟告诉记者,社工站及社区之所以能够对辖区独居、高龄老人等群体在生活上的困难进行精准‘定位’和快速‘导航’,是因为有胡朝莲等一群热心的“大脚板”服务队志愿者用双脚丈量着民情民意。
“大脚板”民情走访志愿服务队是杜城街道社工站及西姜欣居社区携手组织建立的,由于对楼栋内的居民情况非常熟悉,“大脚板”服务队成员们既是社区困难群体的知心人,也是辖区民情的“传话筒”。平日里,“大脚板”负责帮忙反映居民的需求及问题,社工及社区工作人员列出需求清单、问题清单,并做好分类处理,再为居民提供精准服务。
黄文娟介绍,近年来,杜城街道社工站在弘扬志愿服务精神,扩大志愿服务队伍的同时,也在助推志愿服务向专业化方向发展。自“大脚板”服务队成立后,社工站通过讲解、实践、赋能等方式,从隐私保护、聊天技巧、案主自决和视角转换四个方面,对志愿者们进行培训,让大家适应并掌握专业服务,尽心、尽力地为居民服务。
“今天我不仅学会了如何去真正关心、照顾别人,更懂得了志愿服务的内涵与意义。”
“入户帮助别人真是一件暖心的事儿!”
在西姜欣居社区活动室里,一张张由“大脚板”志愿者们写下的心愿便利贴吸引了记者的注意。社区工作人员介绍,这是志愿者们在这里参与培训后,亲手写下的心里话。
“以前我理解的入户服务就是简单的串门聊天,现在我明白了,尊重服务对象十分重要,和他们聊天也需要有技巧。”一张黄色便利贴上,“大脚板”服务队志愿者樊聪兰写下自己的新年期待:提高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才能更好地奉献爱心。我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大脚板”志愿者,去帮助社区里更多的困难群体。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