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陕西省办事处综合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在办理业务。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郭军
2024年,张志强跑了全省79个县(区)、部分中央驻陕和省上单位。“一年当中,我基本都在路上。”2月5日,他说。
张志强是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陕西省办事处(以下简称“办事处”)主任。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由全国总工会创办。依托各级工会组织,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在职工中开展的以医疗健康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活动,被职工称为工会给职工的“第二医保”。
陕西职工互助保障活动覆盖236万人次。2024年,陕西发放理赔互助金9462.66万元,受益11.18万人次。“受益职工把互助金叫‘救命钱’。我们尽最大努力缓解职工因病造成的经济困难,为广大职工增加一道保障。”省总工会副主席、职工互助保障管理委员会主任刘皓说。
每到一个县(区),张志强都说:“我就想听听职工的想法。”
职工来了,张志强开门见山:“你们对职工互助保障有啥意见,尽管说。”陕南的参保职工付新说:“赔付太慢了。上个月报的,到现在还没赔。”陕北的参保职工魏玉说:“赔付太少了。才几十块钱,不够我搭车到城里,再吃一顿午饭的钱。”张志强急忙记在他随身带的本子上。
“有些地方,职工参保意愿不强。调研之后发现,主要原因是我们工作不到位。”张志强说。
怎样提升服务?办事处工作人员出了不少主意,但总感觉没有抓手。
那段时间,办事处整理了档案室。凡是参加了互助保障的职工,办事处都建了档案。时间一长,柜子不够用,档案都摆放在桌子上。
张志强介绍:“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我们着手建立电子档案。全省5年涉及35万人次,将每个人的档案形成电子档案,工作量特别大。”
陕西建工第一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职工互助保障经办人马璇说:“以前,每到年底,单位要对看病花费较高的职工进行救助慰问,但是要慰问哪些职工,需要办事处工作人员在成千上万份的档案里一张张翻找确定人选。现在,工作人员在电脑上只用1分钟,就能调出出险职工的理赔信息。”
建了电子档案后,问题一目了然。按照以往保障活动实施细则,部分职工理赔金额较少,就像魏玉说的,还不够来回车钱加一顿饭钱。
但究竟是哪些保障活动标准低,应该提高多少?大家心里都没数。办事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对15万条核心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
通过基层调研和数据分析,问题逐渐清晰起来。保障的范围不够,比如之前只保障25种重疾,现在一些越来越普遍的重疾不在其中;比如不保障轻疾,但像给心脏搭支架这样的轻疾,现在又很常见。保障的力度不够,原住院类只赔付医保范围内个人自付部分的70%,有些赔付就是几十元。
办事处在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的支持下,大胆提出“五升级、两新增”。如,由原来保25种重疾升级为保35种重疾和25种轻症,保女职工特殊疾病由8种升级为12种,住院治疗类报销比例全面升级、个人自付部分报销比例由70%升级为100%,首次领取住院医疗互助金不足300元的职工为其补齐300元……从为职工医疗“缓解”向医疗“兜底”转变。
新保障政策落地实施后,咸阳一单位为全体职工顶格参保。前不久,该单位一职工因冠状动脉硬化,给心脏搭支架,获赔4份轻症保障,共计1.2万元。
2024年底,宝鸡市总工会为部分大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691人赠送意外伤害互助保障,总保障额度达8292万元。
“以前报批需要1个月左右,有的甚至长达3个月,现在电子报批只需5个工作日,既提升了理赔速度,也为基层工作人员减轻了负担。”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陕西省办事处咸阳市经办机构工作人员黄晓聃说。
“2025年,办事处还在陕西职工互助视频号上开辟‘小课堂’,邀请医院专家教授讲授养生妙招、疾病预防知识等。”张志强说。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为职工健康再添一份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