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不少人已经开工。一些人出现了身体疲惫、情绪低落、失眠、食欲不振以及胃肠不适等症状。专家提醒,这可能是“节后综合征”在作祟,应尽快调整作息,保持规律饮食,适当增加运动量,逐步恢复工作节奏,帮助身心重回正轨。 新华社发(徐骏作)
本报记者 张家祯
春节假期,很多人熬夜、暴饮暴食,导致睡眠、饮食规律被打乱。假期结束,“工作效率低”“提不起精神”“晚上睡不着,早上起不来”……不少人发现自己状态不佳。专家指出,这可能是“节后综合征”的表现。
“我现在提不起劲,感觉浑身不舒服,晚上也睡不好。”28岁的王亮告诉记者。王亮今年回山东老家过了一个热闹的春节。假期结束后,王亮重返工作岗位,但总是失眠、精神状态很差,工作也经常出错。
2月6日,陕西省精神卫生中心副主任医师田玉梅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节后综合征”是指在长时间的节假日之后,人们从放松状态回到工作或学习状态时出现的一系列身心不适症状。对此,应及时进行科学调整,减少“节后综合征”带来的不适。
田玉梅介绍,“节后综合征”常见的身体症状有疲劳、头痛、胃肠不适、食欲改变、睡眠障碍等。这些症状可能是由于长时间的放松和休息后,突然回到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状态导致的。“节后综合征”还可表现为一系列的心理症状,如焦虑、抑郁、情绪波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兴趣减退等。长时间的放松和休息可能会导致人们在回归正常生活状态时难以适应。
“假期虽然是休息的好机会,但也不应打破正常生活规律,否则不仅威胁生理健康,还不利于心理健康。”田玉梅说。
事实上,“节后综合征”不仅表现在成人身上,在孩子身上也有很多体现。临近开学,不少孩子会出现厌学、厌食、睡眠失调等现象。
出现上述表现,该如何进行调节和缓解呢?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陈云春提醒,应对“节后综合征”,关键要调节好身体和心理的状态。
陈云春介绍,首先是调整作息,可以给自己定一个连续21天早睡的计划,让身体得到充分休息。中午也可小憩半小时,但切勿睡得过久过沉,以免影响晚上的睡眠质量。
其次要合理饮食,多吃蔬菜。节日期间,人们往往吃得比较多,也较油腻,导致肠胃负担过重,令人打不起精神。所以,在假期结束后的几天里,最好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少吃大鱼大肉。每餐定时定量,不仅有助于消化吸收,还能让身体各个器官有序运作。此外,可以添加一些粗粮,多吃谷类食物,在均衡营养的同时帮助受损肠胃恢复。
再次要调整心态,循序渐进。长假后,马上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会增加焦虑感,加剧“节后综合征”的症状。因此,假期结束后的几天,最好安排一个缓冲调整期。同时,应当给自己一些心理暗示,告诉自己假期结束了,应逐步找回正常状态。此外,假期结束后,可适当进行一些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做瑜伽等,帮助恢复精力、增强体质、提升精神状态。
“孩子即将开学,家庭环境也要尽量恢复安静,确保孩子有良好的休息环境。家长可多和孩子做些能调节情绪的游戏,调整作息时间,早睡早起,进行户外运动,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提升睡眠质量。”陈云春说。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警惕“节后综合征”袭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