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金街”工作人员黄秀娟(右)在与老年人交流(资料照片)。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郑斐 通讯员 胡洋
“我们既是受益者,又是管理者。”3月20日,87岁的周耀木带着几名老年人民主管理委员会委员,到渭南市临渭区杜桥医养中心的后厨监督检查膳食安全、卫生问题。“既然咱这儿的老年人选我做会长,我就要负起这个责任。”周耀木说。
周耀木曾因脑梗卧床不起,在杜桥医养中心接受了7个月康复治疗后不仅能独立行走,还于去年9月当选该中心老年人民主管理委员会会长,带领10位委员参与杜桥医养中心的膳食监督、活动策划等,从享受“老有所养”变为主动“老有所为”。
渭南市临渭区积极探索养老服务新模式,依托“嵌入式”养老和智慧养老平台,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提供“医、养、康、护、教、娱、安”七位一体的综合服务。同时,打造了以“银龄金街”为代表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满足老年人吃、穿、住、用、行等方面的需求,让老年人在家门口就能乐享品质晚年。
■ 党建引领 织密养老服务网
“在社区的银发康养服务中心不仅能做理疗,还能吃到定制药膳。”家住临渭区人民街道新民社区的李福全感慨。
临渭区以建设“全域美好生活示范区”和老年友好型城市为目标,将养老服务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各街道党工委积极响应,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化服务路径。
人民街道党工委创新“支部+公司”运营模式,依托原有日间照料中心打造银发康养服务中心,引入家政公司,提供“医、食、住、娱”一体化服务。
杜桥街道党工委通过“五社联动”机制,整合共驻共建单位资源,组建“小棉袄”志愿服务队,为独居老人提供代购、义诊等服务,同时打造“烛光行动”“红细胞赋能”等党建品牌,为高龄、患病老人上门提供高龄补贴年检的服务和健康巡诊等服务。
……
“针对社区地处老城区、老年人较多的情况,我们打造社区银发康养服务中心,让老年朋友在家门口享受到康养乐趣。”新民社区银发康养服务中心负责人李玲说。
■ 创新模式 激活“银发经济”
“以前,买根拐杖要跑遍全城。现在,‘银龄金街’上应有尽有。”家住临渭区解放街道幸福社区的周爱玲说。
位于渭南市中心的“银龄金街”项目总投资2300万元,引入正大、艾益生等知名品牌,提供集日间照料、智慧养老于一体的服务。这里探索的“线下体验+线上服务”模式,推动适老化产品研发与智慧养老平台建设,实现了“一键呼叫、即时响应”。
在创新服务方面,新民社区银发康养服务中心以“嵌入式养老”为突破口,采用“公建民营”模式,引进一家家政公司做运营,既减轻了政府负担,又提升了服务专业化水平;
杜桥医养中心整合中医康复、远程诊疗等资源,配备专职医师24小时巡诊,并创新推出“夕夕小护”居家医疗上门服务,累计服务500余人次;
……
“根据老年人生理特点和消化能力设计营养食谱,我们提升了‘爸妈味道粥餐厅’整体服务功能,为有特殊饮食需求的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银龄金街”项目负责人赵星星说。
■ 多元服务 共绘幸福晚景
“每次的读书朗诵活动都能让我静下心,来好好地充电。”说起社区组织的朗诵活动,杜桥街道六泉路社区居民高雅打开了话匣子。
3月13日,六泉路社区举行“读经典 诵经典”汇演活动,社区居民、志愿者、社区工作人员等50余名诵读爱好者相聚一堂,诵读着自己喜爱的书籍。
六泉路社区不断整合阵地资源,引进社会力量,搭建活动平台,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社交机会,提升他们的幸福指数。
活动丰富,服务多元。杜桥街道中心广场社区推出“免费爱心午餐”,日均服务老人50人次;杜桥街道铁二十局社区联合卫生服务站开展慢性病管理,建立特殊困难老人健康档案;杜桥街道乐天社区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提供高龄补贴年检的服务,同步收集需求,在18个小区推动“适老化改造”。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渭南市临渭区以党建为引领、以创新为驱动,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养老服务体系。
截至目前,临渭区已建成街镇综合养老服务中心7个、日间照料站56个,覆盖老年群体约1.8万人,不断增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让老年人乐享品质晚年
上一篇:西安交大一附院创新应用脊髓神经电刺激术治疗交感神经过度活跃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