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健康 > 健康资讯 > 正文

当麻醉医生"变成"患者:一次角色互换带来的思考

健康资讯 西安市人民医院 2025-03-31 10:05:24
[摘要]。3月26日下午,我们5名住培医师在范刘美子老师的带领下,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医患对话”,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医学的温度。

  引言:“麻醉医生不仅是技术的执行者,更是患者生命的守护者。”这是我在今年中国麻醉周情境模拟活动中最深刻的感悟。

  2025年3月24日-30日是我国第九个“中国麻醉周”,主题是“生命至重,大医精诚——守生命保驾护航,护健康安逸绵长”。3月26日下午,我们5名住培医师在范刘美子老师的带领下,以角色扮演的形式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医患对话”,在沉浸式体验中触摸医学的温度。

  1

  模拟实战:当医生“变成”患者,

  才真正读懂他们的恐惧

  活动分为两个场景:术前访视与椎管内麻醉体位摆放。我们轮流扮演患者和麻醉医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医患双方的感受。

  场景一:术前谈话——那些被忽略的“医患共情”

  当我饰演一位下肢骨折的病人时,“麻醉医生”细致询问病史、耐心解释麻醉流程,我才真切体会到:

  ✅ 患者对未知的恐惧——专业术语听不懂,心里充满不安。

  ✅ 对医生的依赖——一个温和的眼神、一句通俗的解释,都能带来安全感。

  而当我扮演麻醉医生时,才发现:

  ✅ 如何用简单语言解释专业问题,是一门学问。

  ✅眼神、语气、肢体动作,都在传递信任。

  场景二:椎管内麻醉体位——技术之外的温度

  在“椎管内麻醉体位摆放”环节,范老师强调:

  “标准的体位是麻醉成功的第一步,而引导患者摆好体位,需要‘精准而有温度的话术’。”

  我们化身“患者”模拟弓背侧卧的姿势,真实感受到:

  身体的不适——头颈僵硬、姿势难受。

  心理的紧张——对未知操作的恐惧。

  而作为“麻醉医生”,我们思考的是:

  如何用通俗语言指导患者?

  如何用轻柔的动作减少不适?

  原来,麻醉不仅是技术,更是人文关怀的具象化。

  2

  体验后心得:医生们的真实感悟

  苟医生:

  “遇到突发情况时,专业术语反而成了沟通障碍,以后要用患者能听懂的话交流。”

  刘医生:

  “亲身体验后更理解患者的紧张,医护的一个微笑、一句耐心解释,都能缓解不安。”

  冯医生:

  “作为‘患者’,我发现侧卧位时头颈不舒服,以后要记得给患者垫枕头。”

  麻医生(金句版):

  “麻醉针穿刺的不仅是椎间隙,更是恐惧与信任的夹层。”

  解医生(走心版):

  “躺在手术床上,无影灯熄灭的瞬间,耳边只有监护仪的‘滴滴’声,时间仿佛被拉长……原来患者的感受是这样的。”

  3

  以敬畏之心,赴生命之约

  正如于布为教授所说:“麻醉是为生命保驾护航的基石。”

  这次模拟教学让我们深刻体会到:

  “理想麻醉状态” 不仅需要精准的监测数据,更需要“大慈恻隐之心”。

  年轻医师既要精进技术,也要搭建医患信任的桥梁。

  未来,我们将继续在住培基地的沃土上成长,用专业与温度诠释新时代麻醉医生的使命。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当麻醉医生 "变成 "患者

上一篇: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如何照护?15个照护要点为您支招!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