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5元理发坚持8年 一把剪刀映衬初心
儿童闪电个性发、水波纹卷、男士寸头……这些新潮发型,在长安区郭杜街道北街第二社区一个不起眼的理发摊也可以完美呈现,关键还物美价廉。
一个月前,这个已坚持8年的理发摊受邀搬至社区服务中心,升级为“爱心便民理发角”,65岁的谢福芹继续以5元理发,匠心服务居民,续写邻里间的温情故事。
传承:一把剪刀坚守初心
5月16日下午,记者走进位于北街第二社区服务中心的“爱心便民理发角”。映入眼帘的是放在桌上靠墙的一面镜子,桌上摆放着五六把电推子、剪刀等理发工具,一张贴在墙上的打印纸写着“扬州专业理发”,这就算是店的招牌,上方手写的红纸价目表上,理发、染发、烫发的价格一目了然,均远低于市场价格。
65岁的谢福芹祖籍江苏扬州,年轻时跟随在陕的父亲学了理发手艺,后来由于照顾孩子,她不得不暂时放下这份热爱。2017年4月25日,她开始在居住的盛世长安小区20号楼下通道摆摊理发。一开始,怕被投诉占道,她总担心会被赶走。回忆起在冬冷夏热的楼道里理发,她笑着摇头: “但想着5元钱能让大家少花冤枉钱,就坚持下来了。”
从2017年摆摊至今,谢福芹年均服务超3000人次,日均接待10-20位顾客,仅在每年7月暂停服务几日。谈及定价初衷,她表示不为盈利,只为珍藏与居民相处的温情记忆。
这份专注让她收获不少“铁粉”。融发心园小区80岁的徐女士夫妇是谢福芹理发摊的老主顾,六七年来,老两口每月步行15分钟来剪发。“外面剪一次三五十元,谢师傅这儿5元,手艺还更细致。这么多年她未涨价,一直保持着质优价廉的水准。”徐女士这番话,说出了众多居民的心声。
社区与居民的温暖互动
今年4月,因占道隐患谢福芹的理发摊一度面临关停。社区了解情况后主动协调场地,将其升级为“爱心便民理发角”,还帮谢福芹建立了200多人的微信联络群。
“大家上午好!今日营业中。”每天上午9点,谢福芹都会准时在微信联络群里发一条打卡消息。新环境里,空调取代了楼道穿堂风,固定座椅换下了折叠板凳,最让她舒心的是“饭点可以放心离开,安心回家坐在饭桌前吃顿饭”。
8年间,谢福芹“与时俱进”,她的手机相册攒下200多张发型图:给男孩刻的“Z字闪电”、为年轻人烫的水波纹卷、帮大叔修的渐变寸头……各种发型,她无一不精。“年轻人来了看着照片,有个参考。前几天有个在华为上班的年轻人过来剪发,说‘阿姨你看着剪’,最后他对着镜子笑了好一阵。”谢福芹说。
谢福芹的坚守吸引了众多顾客,不少家庭一家三代都在此理发,甚至有已搬离较远的居民,不惜辗转搭乘公交、换乘地铁继续来理发。在日复一日的服务中,谢福芹与顾客从陌生走向熟稔,成为彼此信赖的好友。每当顾客带着生活的烦恼前来,她总会耐心倾听、暖心开导;而顾客们的故事与感悟,也让她收获别样的人生智慧。
此次理发摊升级为“爱心便民理发角”后,社区联合谢福芹推出“银发关爱日”和“新就业群体服务日”——每月10号,70岁以上老人可免费理发;每周四下午,快递员、代驾师傅们能享受到“清爽服务”。据统计,目前已有15位老人、30多名新就业者受益。
平凡坚守中的社会价值
“最初我们以为只是帮老人解决理发难,后来发现这是盘活社区资源的钥匙。”社区党委书记栾健介绍,他们希望理发角能带动“技能共享”氛围,鼓励身怀技艺的居民共享专长,形成“居民服务居民”的便民服务循环。他透露,社区目前正积极申请专项经费,计划对“爱心便民理发角”实施硬件升级,以承载更多元的社区服务功能。
“社区搭台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后续的发展中提供服务的‘人’是关键。”西安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杨晖认为,谢福芹8年如一日的坚守,不仅仅是个人匠心精神的体现,更是基层社会温情的生动写照。她以极低的价格、优质的服务,在社区中构建起紧密的人际纽带。而社区主动为其改善经营环境、搭建沟通平台,展现出基层治理中“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关注个体需求,盘活社区资源,实现公共服务与居民需求的精准对接。微小善举与基层力量结合,能释放出强大的社会正能量,值得其他社区借鉴。
杨晖说,这种“居民技能+社区搭台”模式彰显基层治理创新与社会互助活力,但需关注服务专业性与稳定性,确保模式可持续性。最后,深化居民参与,一方面鼓励更多身怀技能的居民加入,丰富服务类型;另一方面,通过社区宣传、线上平台推广等方式,精准对接居民多元需求,既发挥个体价值,又增强社区凝聚力,实现公共服务与居民需求的深度融合 。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一把剪刀映衬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