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健康 > 健康资讯 > 正文

穆晓红:“提灯女神”的变与不变

健康资讯 渭南日报 2025-05-22 13:17:22
[摘要]在市中心医院护理事业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急诊科护士长穆晓红用近40年的坚守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笔。

  穆晓红(右四)向年轻护士讲解设备操作方法 通讯员 陈婕 摄

  通讯员 宋蓓蕾

  人生能有几个40年?

  在市中心医院护理事业发展的漫漫长河中,急诊科护士长穆晓红用近40年的坚守书写了属于自己的那一笔。她是医院现代化进程的见证者,更是“渭医精神”的传承者。

  时光回溯至1987年,穆晓红清晰地记得,彼时,医院的急救设备只有一台老式除颤仪、几个黑色橡胶呼吸气囊、氧气筒,急诊只能做基础的急救工作。“几间平房、一个除颤仪,就是急诊人的‘战场’。”穆晓红回忆着。

  1988年,医院添置了监护仪和洗胃机,成了急诊科的“新宠”。护士则需身兼数职,既要操作设备,又要为患者导尿、吸痰。穆晓红记得,最忙时三四个护士管20多个病床。

  在前辈身上,穆晓红学会了慎独。那些在深夜里无人监督时,仍坚持按照流程进行急救的自觉,早已成为刻在她骨子里的职业准则。

  先学做人、再学做事,是穆晓红带教新人的铁律。在分秒必争的急诊科,她要求护士不仅熟练掌握急救技能,更看重他们能否在慌乱中保持人文关怀。面对抽搐的患者,她强调要及时垫上牙垫防止咬伤;在夜班巡查时,她会暗中观察新人是否会因为疲惫而简化操作步骤。“慎独不是做给别人看的,是对生命最基本的敬畏。”她总这样告诫年轻护士。

  如今,她带出的护理骨干,早已将慎独融入每个操作细节,这是对“渭医精神”最生动的传承。

  “消失的是球囊,新增的是呼吸机,但不变的是那颗为生命坚守的初心。”当被问及职业生涯中消失与新增的事物时,穆晓红说,“消失的是掌纹里嵌入的橡胶碎屑,新增的是屏幕上跳动的呼吸曲线。无论是被球囊磨破的虎口,还是被监护仪蓝光刺痛的眼睛,那份守护生命的信念,未曾改变。”

  2023年6月2日,一外地货车司机突发心肌梗死,到市中心医院就诊。穆晓红带着团队争分夺秒抢救成功后,患者颤抖着拉住她的手说:“谢谢你们……”时代虽然在变,但对生命的热爱始终不变。

  “现在的医疗设备越来越先进,当AI用0.2秒扫描患者基因图谱,进行智能分诊,并生成治疗方案时,我仍要俯身握住他抽搐的手,从掌心肌张力变化判断惊厥类型;当3D生物打印机瞬间修复溃烂的创面,我要掀开无菌敷料,用棉签蘸着温水轻轻润过他结痂的嘴角。未来的医学或许能克隆器官,却永远无法复制我掌心那道被老式呼吸球囊磨出的茧——那是血肉与器械博弈半生的年轮,是生命托举生命最原始的刻度。”穆晓红感慨万千,从平房里的橡胶呼吸气囊到智能化器械,从徒手心肺复苏到心肺复苏机,变的是技术,不变的是白衣天使的信念。

  穆晓红用行动展现了“传承”二字的魅力,对她而言,时光流转,变的是手中的仪器和设备,不变的是心中对生命的敬畏。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科学补碘 筑牢健康防线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