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岁的宋奶奶(化名)在确诊急性髓系白血病后,经历了长达83天的凶险历程。化疗后的超长骨髓抑制、罕见的致命真菌感染,几度将她推向生命边缘。这是一场医护团队不放弃任何一丝希望的全力救治,更是一个家庭用爱与信念铸就的生命奇迹。
确诊白血病 治疗之路伊始
今年3月,74岁的宋奶奶(化名)因“头痛”来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就诊,检查结果令人心惊:血象全线骤降,外周血中已出现幼稚细胞。随后的骨髓穿刺等检查,确诊了她患有急性髓系白血病(M0型),且伴有复杂的染色体核型和多个高危基因突变,预后极差。
面对这一严峻挑战,该院血液内科团队迅速为宋奶奶制定了靶向化疗方案。然而,就在首次化疗后,一个意外的“敌人”出现了——她被确诊合并肺结核。白血病化疗本就导致免疫力极度低下,结核病的出现更是雪上加霜。治疗不得不暂时转向,先控制结核感染。
超长骨髓抑制与罕见真菌的突袭
在抗结核同时针对患者白血病制定个体化剂量化疗,完成三个周期的白血病靶向治疗后,今年7月,宋奶奶因血小板极低再次入院进行支持治疗。所有人都未曾预料,这一次入院,竟是一场持续83天的漫长拉锯战的开始。
化疗后第9天,宋奶奶的骨髓陷入了长达两个多月的深度抑制,白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三系细胞持续处于极低水平。这意味着她的身体几乎失去了所有抵抗感染的能力。在此期间,她反复出现高热,体温时常飙升至40℃以上,并伴有剧烈的畏寒寒战。
最凶险的“敌人”悄然登场。肺泡灌洗液和血液病原微生物宏基因二代测序结果,揭示了一个复杂的感染战场:阿萨西毛孢子菌、热带念珠菌、烟曲霉…… 这些在常人身上罕见的真菌,对于粒缺(中性粒细胞缺乏)的宋奶奶而言,任何一种都可能是致命的。尤其是序列数高达85800的“阿萨西毛孢子菌”,更是临床中极为罕见的棘手真菌。
多学科精密协作 布下“天罗地网”
“这不是一场单兵作战,而是一次多学科联合作战。”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刘卉回忆道。面对如此复杂、顽固的混合感染以及层出不穷的并发症,血液内科迅速吹响了集结号。
输血科成为了这场战役中不可或缺的“生命补给线”。在骨髓抑制最艰难的时期,宋奶奶累计输注了红细胞25单位、血小板35个治疗量。输血科同仁日夜保障血液制剂的及时、安全供应,为稳定患者生命体征、支撑后续治疗赢得了最宝贵的时间。
临床药学专家全程坐镇,根据复杂的病原学报告和患者肝肾功能,在众多抗细菌、抗真菌和抗病毒药物中,精准计算、推荐最优的组合与剂量,为前线“弹药”的使用提供了最关键的理论支持。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团队立即介入,果断进行支气管镜检查,精准获取肺泡灌洗液,为明确肺部“元凶”立下头功。
重症医学科专家时刻待命,多次会诊评估,为可能急转直下的病情做好了万全的抢救预案。
内分泌代谢科团队在患者突发严重高血糖时迅速接手,明确诊断并制定了个体化的胰岛素方案,稳住了生命的“代谢天平”。
营养科专家为她量身定制营养支持方案,在感染消耗最大的时期,守住了身体最基本的“能量防线”。
皮肤科、眼科专家定期筛查,确保这些深部真菌不会向皮肤、眼部等部位播散,堵住了感染的潜在扩散路径。
口腔科指导专业漱口方案,有效预防了在骨髓抑制期可能致命的口腔黏膜炎和感染。
神经内科则对化疗及感染可能带来的神经系统影响进行了评估和排查。
正是在这样一张由多学科共同织就的“生命守护网”中,抗感染方案得以不断优化。从头孢哌酮舒巴坦、美罗培南到最后的“王牌”——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合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等高级别抗生素,组成了最强的“火力网”。
同时,医护团队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宋奶奶的骨髓功能恢复。人粒细胞刺激因子从一天一次加到一天两次,持续注射;艾曲泊帕、罗普司亭、阿伐曲泊帕等升血小板药物轮番上阵。在层流床的保护下,每一次精密的输液、每一次皮下注射,都承载着生的希望。
爱与坚持创造的奇迹
治疗的路上波折不断,期间宋奶奶甚至出现了药物相关的血糖急剧升高,考虑为“成人晚发型1型糖尿病”,需要开始胰岛素治疗。但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家人都始终陪伴在侧,给予她无微不至的照料和最大的精神支持。儿子和女儿更是日夜守候,成为了母亲与医护人员之间最坚实的桥梁。
终于,在经历了两个多月的持续高热后,宋奶奶的体温峰值开始下降,发热间隔逐渐拉长。到9月20日,她终于不再发热。复查的感染指标明显好转,骨髓功能也开始缓慢恢复。
9月下旬,在病情稳定后,宋奶奶终于可以出院回家休养。出院时,她神志清楚,生命体征平稳,这场持续了83天的生命守卫战,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
宋奶奶的救治过程,充分体现了现代医学在面对复杂感染和危重疾病时,精准诊断与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在医护团队精湛的医术、永不放弃的坚持与家人温暖的挚爱共同守护下,即使是最艰难的黑夜,也终将被黎明驱散。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