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健康 > 陕西名院 > 西安交大一附院 > 正文

全国心力衰竭日丨从冠心病到心衰并非必然,心衰防治这样做!

西安交大一附院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2025-11-25 13:36:30
[摘要]11月26日是“全国心力衰竭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再次聚焦心衰这一“21世纪最后的战场”,带您认清心衰的病因与信号,构筑预防与治疗的第一道防线。

  导语:冠心病不控,警惕心衰来敲门!

  心脏健康之路,既需未雨绸缪的“防”,也离不开科学规范的“治”。11月26日是“全国心力衰竭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再次聚焦心衰这一“21世纪最后的战场”,带您认清心衰的病因与信号,构筑预防与治疗的第一道防线。

  别让冠心病“堵”出心衰

  提到心脏疾病,冠心病绝对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听到的“老熟人”。它不仅是成年人中高发的心脏问题,也是把心脏推向衰竭的关键原因之一。

  要知道,我们的心脏每天不停跳动,它自己也需要“吃饭喝水”。而给心脏供血、送营养的“生命线”,就是冠状动脉。这几根血管像小树枝一样绕在心脏表面,时刻给心肌输送氧气和能量,保证心脏能正常收缩、泵血。

  如果平时不注意保护,这条“生命线”就容易出问题:比如吃太多高油高盐食物、长期抽烟喝酒,血压、血糖、血脂没有控制好,血液里的“坏脂肪”(比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就会慢慢沉积在冠状动脉的血管壁上,像水管生锈结垢一样,形成一个个小斑块。这些斑块会越积越厚,让血管腔慢慢变窄,冠心病也就随之而来。

  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冠心病对心脏的伤害是“长期积累”的:如果血管狭窄、心肌缺血的问题一直没得到有效控制,受损的心肌细胞会越来越多,心脏的收缩和泵血能力会慢慢下降——就像一台长期缺油的机器,零件慢慢磨损,最后没法正常干活。等到心脏泵血能力跟不上全身需求时,心衰就来了。

image.png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病院袁祖贻教授提醒道,“从冠心病到心衰,并非一蹴而就,患者可能经历“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这样一个渐进的过程。从冠心病到心衰的每一步都有干预的机会。对于冠心病患者而言,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并积极控制危险因素,能有效延缓甚至阻断这一进展链条,显著降低发展为心衰的风险。”

  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严重的终末阶段,据估计,我国心衰患者达1210万,每年新增心衰患者约300万,年住院患者超1400万人次,占住院心血管疾病总数的1/5。而且,有临床症状的心衰患者,5年存活率低于常见的恶性肿瘤,即使按照目前指南推荐的标准治疗方案,心衰患者再住院率、病死率仍处于较高水平,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心衰患病率在逐年升高。

  “心衰不仅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同时也会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沉重的治疗负担。”袁祖贻教授表示,“有数据表明,心衰患者的住院年平均费用为29746元,年平均门诊费用6023元,对于普通家庭而言,这是一笔不小的支出。此外,40.5%的患者住院会不低于三次,一年内患者的再住院率为69%,这些患者的住院病死率也高达4.1%,带来很大的医疗服务成本。基于心衰给患者带来的负担,我们说心衰的防治刻不容缓。”

  袁祖贻教授强调,“心衰是我国当前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其‘早防早治及科学管理’尤为关键,能减轻心衰带来的多重负担,为患者争取更优质的生存预后”。

  心衰是心脏终末期战场,死亡率高不可忽视

  袁祖贻教授介绍道:“临床研究表明,许多疾病或因素都会导致心肌结构、心肌功能发生改变,从而引发心衰。其中心肌损害和负荷过重是引起心衰的原因,特别是高血压、冠心病是导致心衰的主要原因。此外,感染、心脏病变加重、心律失常、血容量增加、劳累或者激动、治疗不当、药物因素等也是导致心衰的‘帮凶’。不仅如此,在疾病的发展过程中,心衰患者常常合并有其他疾病,给治疗又增添了一定的难度。”

  而心衰患者无论处于任何阶段,事件风险都显著高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如心肌梗死、脑梗死以及动脉瘤等。同时对于心衰加重患者,死亡率和住院率都很高,而对于症状轻或者“稳定’患者,猝死风险比例更高。心衰是一种进展性疾病,因此需要长期并且坚持规范管理,以期改善预后延长生命。

  袁祖贻教授解释道:“心衰患者出院后前3个月是再入院和死亡的高发期。目前的研究数据表明,患者出院开始即进入易损期,易损期持续2至3个月。在这一时期,患者的心功能损害尚未完全恢复,左室充盈压偏高,口服药物仍处于调整阶段,因此存在较高的不良事件发生风险”。数据显示,心衰患者出院后,30天再入院率高达11%,一年内患者的再住院率高达69%,心衰患者的住院病死率高达4.1%。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心衰带来的沉重疾病负担:对患者而言,反复住院不仅加剧心功能损伤,更会逐步剥夺日常活动能力,让生活质量大幅下降;对家庭来说,长期的医疗费用、陪护精力投入,容易造成经济压力与照护疲惫的双重消耗;对社会医疗体系而言,高频次的再入院需求,也在持续占用有限的床位、医护等资源,加重整体医疗负荷。

  识于微时,阻断病情进展

  《国家心力衰竭指南2023》及《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24年》均明确指出,心衰治疗目标包括改善症状和生活质量,预防或逆转心脏重构,减少再住院,降低死亡率等方面。由于心衰加重可能发生在心衰的任意阶段,包括在“首诊” 可能已“加重”,而“亚临床加重”比如症状不明显但是生物标志物不佳等也容易被忽视。所以在做好心衰“早预防”的基础上,对于症状的“早发现”同样是阻断病情进展、避免风险升级的关键一环。心力衰竭的症状包括:

  1)体力下降,身体疲惫:患者活动时会感觉到气喘无力,活动结束后心脏的不同部位可能出现闷痛,以及心悸、气短等症状。

  2)呼吸困难:患者在情绪激动或过度劳累后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加重,无法躺下呼吸。如果咳嗽,可能有泡沫样痰。

  3)血压波动:心力衰竭发作时,患者的血压可能会明显高于或低于正常范围。此外,患者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和烦躁不安的症状。

  4)四肢水肿:主要是下肢水肿,患者能够明显感觉到原本合适的鞋挤脚,观察到双脚肿大。

  袁祖贻教授补充道:“如果患者短期内体重明显增加,尿量有所减少,或者入睡后会突然被憋醒,然后需要大口呼吸缓解气短症状,恢复时间较长,都可能是心衰的表现。如果出现这些表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明确诊断”。

  心衰轻症,不可忽视“猝死风险“

  猝死是“稳定”HFrEF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也是临床中最难以预测的结局。一项关于中国心衰住院患者出院后死亡率的前瞻性队列研究指出,每100名心衰患者在出院后1年内约有13.7人死亡。MERIT-HF研究数据显示,NYHAⅡ级和Ⅲ级患者中,心源性猝死分别占死亡原因的64%和59%,而心衰相关死亡仅占12%和26%;与之相反,NYHA Ⅳ级患者中猝死比例仅占33%,心衰相关死亡则占56%。这意味着,越是“稳定”的患者,猝死风险占比越高,应尽早干预。

  这进一步提示我们,对于近期未发生心衰加重、看似稳定的患者,临床治疗其实还没有达到理想治疗目标。心衰患者射血分数的改善并不代表心肌受损完全恢复或左心室功能恢复正常,也不是停药的指证,患者应该药物坚持服用,并且需要滴定治疗的药物并遵医嘱实现治疗的靶剂量。

  多通路联合,守护“心”质量

  药物治疗是心衰最常用、最基础的治疗方法。目前,慢性心衰常用的治疗药物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AS)抑制剂、抗炎及调节内分代谢紊乱,及修复细胞信号通路障碍的sGC刺激剂,可以改善患者心功能,长期改善预后等作用。

  袁祖贻教授指出,“国内外指南及共识均推荐起始多种机制药物联用,来给患者带来更多获益,但鉴于心衰患者多数伴有合并疾病,加之目前常用的抗心衰药物可能会引起肾功能恶化、高钾血症、血压下降等不良反应,应优先使用患者可以耐受的药物进行治疗,比如对血压影响小的sGC刺激剂维立西呱等”。

  维立西呱是一种口服sGC刺激剂,通过修复内皮细胞介导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及线粒体功能,可快速改善憋喘、疲乏等症状;改善患者活动耐力;逆转心室重构,降低心衰再住院和心血管死亡风险。在VICTORY研究中,维立西呱仍可显著降低心血管死亡或首次因心衰住院的复合终点风险9%;相比安慰剂,维立西呱可使患者心血管死亡风险降低11%,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0%。

  此外,维立西呱还能够发挥多器官保护的治疗作用。研究发现,维立西呱对于心衰的治疗可能不受肾功能恶化及血钾升高的限制,可应用于心衰合并肾功能损伤的患者。其每日一次的口服给药方式,也十分便捷,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进而保证治疗效果。而且VICTOR研究证明早期应用维立西呱不仅有助于改善心功能与生活质量,更关键的是能够降低全因死亡与猝死风险。

  总之,心衰的药物治疗已从单一基础用药逐步升级为多机制联合方案,维立西呱等新型药物的应用,既弥补了传统治疗的局限,又通过便捷的给药方式和多器官保护特性提升了治疗价值,为持续改善心衰患者预后、减轻疾病危害筑牢了药物治疗防线。

编辑:齐少恒

相关热词搜索: 心脏

上一篇:共识·共为首届西北地区医疗卫生强基高峰论坛落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