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省人民医院一名孕35周先天性心脏病并肺动脉高压产妇成功实施剖宫产手术,手术过程顺利,母婴平安。术后经过10天的心外科加强护理,产妇肺动脉压力降至60mmHg以下,血氧饱和度明显改善,5月7日康复出院。
产妇小王今年25岁,3年前因为严重先天性心脏病、肺动脉高压,在北京某医院接受室间隔缺损修补术。术后肺动脉高压71mmHg,下降不明显。4月24日,产妇以“停经35+2周伴紫绀”从山西转来省人民医院产科就诊。入院时,咳嗽、咯血,伴胸闷气短、下肢水肿,肺动脉压高达128mmHg。考虑妊娠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随时可能出现急性右心衰、心脏骤停、胎儿宫内缺氧,危及母婴生命安全,产科慎重讨论后决定终止妊娠并上报医院。主管副院长易智指示相关多科室密切合作,全力救治产妇,力保母婴平安。
4月25日下午,医务处组织由产科、心内科、心外科、新生儿科、超声影像科、心外科手术室、麻醉科、大手术室等多个科室参与的大会诊。相关科室专家就患者病情、剖宫产术及麻醉、术后监护可能遇到的风险以及肺高压危象进行了详细的讨论,制定了相应的预案。决定在心血管外科手术室进行剖宫产手术,术后直接进入心外重症监护室进行加强监护。心外科主任李学文组织各单元,对手术期间病情平稳可控、手术及CCU期间如肺动脉压升高、术中及术后如发生肺高压危象及右心衰等可能出现的三种情况,做好抢救、监护和治疗的各项准备工作。同时协调成立了由医务处、产科、心外科、麻醉科、新生儿科、心外监护室人员组成的肺高压患者治疗小组。
4月26日上午,产科、心外科、新生儿科、麻醉科近20名医务人员齐聚心外科手术室。准备工作全部落实到位后,测肺动脉压力97mmHg。麻醉科主任杨瑞亲自实施硬膜外穿刺。11时30分,胡盈主任医师、张矛副主任医师主刀,正式开始手术。11时41分,顺利剖出一名男婴,交由新生儿科进一步观察治疗。经多科室密切配合,剖宫产进行顺利,产妇术中血流动力学在严密监测及精心调控下波动范围不大。12点10分,安全返回心外监护室。
术后密切监护和积极治疗是恢复的关键。产妇手术后3小时,床旁B超,测肺动脉压力120mmHg,氧分压逐渐下降至52mmHg。通过降肺压、优化前负荷、维持一定的体循环阻力等组合治疗,血氧有所回升,病情渐趋平稳。此后每日行心脏超声检查、床旁胸片,每四小时血气分析,严密监测肺动脉压力变化情况及容量评估,针对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产科医生每日查房,给予及时的产后恢复指导。经过多学科密切协同、精心处理,产妇循环稳定,肺动脉压力逐日下降,从术后第一天91mmHg、第二天81mmHg到第三天69mmHg、第四天64mmHg,血氧饱和度也在逐步改善。术后第二天产妇下床活动,至第四天活动强度及时间较前大为增加,已基本恢复至妊娠前状态。
面对此例妊娠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产妇,心外科、产科、麻醉科、新生儿科、心内科等多学科迎难而上,紧密协作,确保母婴平安,彰显了省人民医院“允德允能,弘医弘道”院训精神,体现了医院雄厚的医疗服务实力和高超的综合救治水平。
相关医学知识链接:
肺动脉高压 (PAH) 是一大类以肺动脉压力增高(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25mmHg,肺毛楔压PAWP≤15 mmHg),伴或不伴有肺小动脉病变(PVR≥3wood)为特征的恶性肺血管疾病。由于肺动脉高压总体预后较差,也被称为心血管系统的“癌症”。随着病情进展,最后往往引起右心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
众所周知,妊娠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往往是致命的。妊娠影响到血容量、心排出量的增加,全身血管阻力的下降及高凝状态等,会加重肺动脉高压病情,甚至出现肺动脉高压危象以及急性右心衰竭。据统计,妊娠期肺动脉高压产妇围产期死亡率高达30~50%,且妊娠时特别容易发生低氧血症,导致流产、早产、胎儿缺氧甚至胎死宫内。国内多家医院发表的妊娠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妊娠结局的临床研究,均一致强调妊娠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可危及母婴健康甚至生命,应早期终止妊娠。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2007年至2014年收治的120例妊娠合并重度肺动脉高压患者为例,孕期医源性终止妊娠和围生儿死亡的情况超过50%,孕产妇死亡率也比较高。由此可见,肺动脉高压患者妊娠真是冒着“九死一生”的高危风险。虽然有勇气,但是不提倡。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中国,都一致建议肺动脉高压患者应采取积极有效的避孕措施,禁止妊娠。
编辑:刘潇
上一篇:白衣天使的劳动节 身穿20多斤重铅衣完成20小时13台心脏手术 下一篇:西安女士在地铁上突感不适 国际医学中心护士紧急救助